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走向 详情

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走向

2021-11-04 09:56:21
有关货币政策的讨论,我认为这是世纪难题。我曾经提到过,有关新冠疫情的严肃经济研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有一组经济学家,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凯恩斯供给冲击的概念,阐述了新冠疫情的经济影响从供给侧向需求侧的外溢。
 
在今年,他们推出了一篇新作,在今年的JacksonHole(是以美联储为核心的,全球重大央行参与的盛会)央行会议做了专题报告,探讨货币政策问题。
 
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如下: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对于不同部门是不均衡的。
 
举例来说,对于酒店、餐馆和航空业是毁灭性打击,但是对于IT、物流和电商,可能带来的是利好。
 
那么货币政策如何应对呢?对于酒店业、餐馆和航空业,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起到纾困的作用;但是对于IT、物流和电商,可能就会造成过热。
 
这两种力量完全相悖,所以最优的货币政策难以确定。
 
如果工人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这不是问题,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流动性的缺失,也就是一个酒店的大堂经理不能变成一个程序员。所以货币政策就会面对两难。
 
那么在今年,在经济表现出积极信号,物价快速上涨之际,美联储顶住了压力,没有过快退出刺激,我认为这是极有担当的表现。
 
我认为,现在更应该担忧的,是经济复苏的持久性,而并非物价问题。美联储仍然在实施每月12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项目,有关规模缩减也就是taper的讨论已经持续很久了。如果不出意外,11月开始资产购买就会开始缩量,预计到明年六月彻底退出。
 
我完全同意1200亿美元的资产规模只适用于救急,在财政刺激回撤之后并没有这样的需求,当前市场上也有充足的流动性储备,现在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拒收存款了。
 
但是我认为,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过程会非常漫长,至少在目前看来,加息是一件非常遥远,至少在目前事不可想象的事。
 
我的看法有如下几点:
 
第一,物价上涨不会构成长期压力。
 
美国的财政刺激已经全面退出,历史经验已经非常清楚,货币政策一条腿走路,并不会带来需求的过度扩张。
 
第二,现在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供给端受到的冲击导致的成本上升,这与货币政策之间关联度不高,货币政策的收紧也很难产生影响。
 
联储加息,并不能让普京对欧洲供气,也不能影响港口卸货的效率。
 
第三,我认为更需要关注的,是充分认识经济复苏的脆弱性,是釜底抽薪、过早退出流动性支持给市场带来的冲击。
 
美国经济首先需要证明具有内生性的增长动力,这并不容易。所以,我不认为货币政策会有大的转向,流动性不会有大幅度的收紧,经济承受不了这样的代价,通胀并不构成长期压力。
 
最后,美国的财政需要货币政策配合。
 
美国财政部的利息支出,债务总额急剧增长,但是利息支出在下行,这是因为利率被压在低位。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认为,金融市场将继续得到充足的流动性支持。
 
第二,taper(美联储慢慢减少宽松力度)带来的美元升值是温和的。
 
第三,美元的升值与回流,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和2013年相比,并不构成很大的压力,新兴市场的高收益率资产,仍然会具有投资价值。
 
我们看到,类似的观点也得到了欧洲的响应。比如欧央行的主席,ChristineLagarde(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刚刚公开喊话,现在的通胀is largely transitory(基本上是暂时的), ECB(欧央行)不应该对当前的通胀反应过度。
 
作者:傅强,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中文EMBA学术主任。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