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 深刻认识我国面临的新环境、新机遇、新挑战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11-02 10:51:48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实施宏观政策,国民经济保持了恢复态势,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就业基本稳定,民生继续改善,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有力有效的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密不可分。但由于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一些结构性、体制性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我国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比如,受到全球疫情反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劳动力短缺和关键零部件供应短缺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整体放缓,加之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发生复杂变化,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对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一方面,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并不意味着放弃对短期经济波动的调节。相反,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期波动,我们依然要果断运用逆周期调节工具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确保经济始终运行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需要兼顾应对短期经济波动和保障中长期经济发展,既要克服造成经济波动的短期因素影响,也要解决制约中长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因此,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除了用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传统宏观调控政策工具,还要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综合运用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多种政策工具,形成系统集成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当经济运行出现较大波动时,我们经常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逆周期调节,避免了经济短期波动过大,保障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但应认识到,传统的逆周期调节也容易使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不断累积。党中央提出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有利于在平抑短期经济波动的同时,更好解决影响中长期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并做好前瞻性、全局性、整体性政策布局。因此,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是我们坚定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而作出的主动选择。
无论采取哪种宏观调控方式,都需要为经济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留出足够政策储备空间和回旋余地。为此,需要继续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作为对未来一年把脉定向的最权威宏观政策风向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12月下旬如期召开。习总书记将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为前瞻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核心要义、深刻认识2022年我国面临的新环境、新机遇、新挑战,把准宏观经济政策的最新动向,由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的“2022(第18届)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将于2021年12月4-5日在北京举办。
报告会已成功举办17届,“2022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将一以贯之秉承“权威性、前瞻性和高端性”的特点,邀请国家相关部委政策制定者和知名专家进行专题权威分析解读,持续打造政、产、学、研社会各界深度交流的平台,准确把握中国经济脉动的权威渠道。
主要议题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
2、2022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方向和任务
3、在高质量的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重点解析
4、当前经济形势与2022宏观政策展望
5、当前金融形势、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与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6、2022中国货币政策与大类资产配置展望
7、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强化科技创新
8、推动绿色发展,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减碳的战略重点
9、2022中国进出口形势展望
10、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战略重点
11、“双碳”目标约束下产业结构调整:挑战与应对
12、202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
会议日程
参会对象
★大中型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及负责战略规划、运营的决策人员;
★政府、高校、开发区、区域经济等研究、规划、投资、招商部门负责人;
★金融、证券、房地产、能源、外贸、三农、钢铁、汽车以及其他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负责人、风控负责人、研究人员;
★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咨询机构及其他机构负责人或相关专业人士。
会议时间、地点、费用:
时间、地点:2021年12月4-5日 中国·北京
参会方式
目前会议火热报名中,报名截止日11月15日。参会请致电会议主办方索要报名回执表。
张老师
电话:18618293457(同微信) 010-86390675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