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 共抓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
中宏院 / 2021-10-13 13:44:04
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沿黄省(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黄河水质明显好转,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初现,初步形成以城镇点上高质量发展带动流域面上高水平保护的良好局面,2021年上半年,沿黄9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占全国的比重比2019年稳中有升,幸福黄河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共抓大保护取得新进展
沿黄省(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共抓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生态保护空间初步划定,生态保护修复有力推进。据初步统计,沿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山东6省(区)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约105万平方公里,占6省(区)面积的约4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有力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顺利通过评估验收,进入正式建园阶段,甘肃、四川两省正联手推进共创若尔盖国家公园,山东整合优化了8个自然保护地积极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黄河流域初步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功能稳步提升。
二是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有序推开。围绕打造健康河流生态系统,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各省(区)因地制宜推进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甘肃兰州打造百里黄河风情带,推动生态廊道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宁夏银川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打造滩涂湿地生态带;内蒙古打造800公里长的沿黄生态廊道,构筑沿黄安全生态屏障;山西积极推进汾河、涑水河等七条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开建一批生态治理工程;河南和山东也积极实施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增强黄河下游地区生态屏障功能。
三是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加快实现。沿黄省(区)认真落实《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河南、山东两省间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甘肃与四川签订《黄河流域(四川-甘肃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开启了黄河流域跨省(区)横向生态补偿的实践探索。沿黄各省(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青海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山东积极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价值实现体系和生态产品交易体系,探索建设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市场。
四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作为,节能降碳成效明显。沿黄省(区)积极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2021年上半年能耗双控各项工作取得实效,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山东、内蒙古能耗强度降低率达到进度要求,河南、甘肃、四川能耗强度有所降低;甘肃、山西、山东、河北、内蒙古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都达到了进度要求。内蒙古包头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林草碳汇试验区建设,争取到位国家、自治区资金3.26亿元、项目11个,完成林草湿保护修复任务66.2万亩;青海规模最大的首笔林业碳汇交易实施,核证减排量共计25.46万吨。
五是黄河立法积极推进,黄河渔业资源出现好转。积极推进黄河立法各项工作,目前已经形成草案初稿。农业农村部制定出台黄河禁渔期制度,沿黄9省(区)积极响应,共同签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渔业高质量发展宣言》,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取得显著成效,黄河渔业资源出现好转迹象,渔政、水利、公安等部门间和区域间的执法合作机制有效建立,执法合力初步形成。
协同大治理取得新突破
围绕“治沙、治污、治洪”协同推进大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形势初步缓解,河流水质明显好转,应用数字智慧技术积极应对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尽最大可能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一是多措治沙,黄河泥沙量大幅减少。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深入推进,陕西加快淤地坝建设,有效调节水沙关系,年入黄泥沙量减至2.7亿吨左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60平方公里;“十四五”时期,国家拟通过5年时间,新建淤地坝1461座、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坝2559座,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07万亩,预计可新增保土能力4600万吨。内蒙古启动库布其沙漠治沙碳汇林项目,已在几大沙漠种植各类树木3000万株;甘肃完成防沙治沙综合治理588万亩,470余处风沙口得到巩固治理;宁夏全区水土流失实现了总体逆转、治理率达到58%。
二是精准治污,河流水质明显好转。沿黄省(区)以黄河干支流为重点,点线面结合,精准推进污染治理。黄河流域试点地区排污口排查全面完成,共发现各类入河排污口12656个。甘肃争取和安排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9.3亿元,对65个水污染治理和水源地保护项目予以资金支持;陕西深入推进渭河、延河、泾河、无定河、北洛河等综合治理,推动26条城市黑臭水体达到“长治久清”标准。数据显示,2020年黄河流域监测的137个水质断面中,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4.7%,比2019年上升11.7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五类断面,干流水质为优,支流水质良好。沿黄各省(区)“千吨万人”水源保护区完成划定,水源地环境整治有力推进。
三是智慧治洪,有效应对极端天气暴雨洪涝灾害。黄河水利委员会大力推进“智慧黄河”建设,已初步实现干流全覆盖;山东加快建立覆盖黄河干支流河道的智慧防汛指挥系统;青海涉及15个县总长180.9公里的黄河干流防洪工程一期顺利“收尾”;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中,多部门联动开展卫星遥感监测预警、无人机动态监测监控、大数据实时分析、水库联合调度,科学治洪泄洪,国务院各部委精准推进河南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7.95亿元投资支持河南等省份暴雨台风洪涝灾害受灾严重地区灾后重建,农业农村部支持河南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夺取秋粮丰收。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沿黄省(区)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大力保障国家粮食、能源安全,积极探索以点带面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方式,2021年上半年,沿黄9省(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7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占全国的比重为25.14%,比2019年同期提高0.05个百分点。
一是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的地位持续提升。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2020年,沿黄9省(区)粮食产量突破2.38亿吨,占全国的35.6%,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粮食净调出量不断增加,山东、河南今年夏粮产量再创历史新高,陕西粮食产能连续10年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积极推进“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陕西一次能源产量超过七成外送全国各地,内蒙古、山西等推动“一煤独大”向新材料、高端化工等多元产业延伸,宁东基地大力延伸精细煤化工产业链。
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壮大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文化旅游经济等新动能。围绕数字经济,内蒙古、甘肃、宁夏加快实施“东数西算”,积极布局建设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山东、河南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重要载体产品,上半年山东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子元件等产量两年平均分别增长32.0%和28.3%,河南电子计算机整机、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光纤、工业机器人分别增长3.5倍、41.9%、37.6%、23.9%。围绕绿色经济,沿黄省(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内蒙古大力发展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前7月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速高于火电24.9个百分点;甘肃新能源装机达到2360万千瓦,占比超过42%,并依托新能源大力发展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围绕文化旅游,沿黄省(区)加强系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强化创新性发展和现代化传播,彰显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推动建立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
三是优化动力源系统,探索以点带面、协调联动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方式。强化兰西、黄河几字湾、西安、郑州、山东半岛等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带动作用,宁夏先行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开局良好。宁夏以先行区建设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等重点产业,今年计划总投资3920亿元,集中开工建设846个重大项目。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快完善“1+4+16+N”的规划体系,已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6家,签约项目81个,总投资2544亿元。在更大范围内借势借力发展,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重大战略,融入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部崛起新局面。
幸福黄河建设取得新收获
沿黄省(区)把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治沙防洪的同时持续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向共同富裕的目标,把黄河打造为不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是上游生态移民稳步推进,移民从开发者变成守护者、建设者、维护者。青海大力实施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核心保护区等高海拔地区生态移民工程,在有效保护生态的同时,使生态脆弱地区的群众快速摆脱了贫困。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作为全国最大的单体易地生态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接纳了周边五省(区)及宁南八县的23万移民。甘肃引导陇南、陇北向兰白沿黄区域移民搬迁,兰州新区承接陇南等地暴雨洪涝灾害灾后重建搬迁安置加快推进,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加快建设,直接受益人口14.54万人,受益灌溉总面积45.51万亩。
二是中游的坡耕地治理与农业转型相结合,取得治沙与增收的多赢。山西重点在全省58个已脱贫县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17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其中还草6.8万亩),改善生态环境,振兴山区经济,既保水又富民,促进当地农民增收。陕西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等农业基础项目建设,“十三五”时期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907万亩,农机深松整地1000多万亩,设施农业规模居西北首位,区域特色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
三是下游积极推进滩区治理,滩区移民迁建成效明显。河南综合施策解决黄河滩区脱贫迁建难题,补齐经济社会保障短板,30万名迁建群众搬离黄河滩。山东全面完成滩区迁建工程建设任务,彻底改变了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提升了滩区生态、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截至5月底,累计投资371亿元,建成27个外迁社区、28个新建村台社区、33.9公里护城堤,60万滩区群众实现“安居梦”。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