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要保持定力又要把握节奏
中国经济时报 / 2021-08-20 16:14:03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问题。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防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始终不能松懈。未来一段时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要保持决心和定力,又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仍不能松懈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证监会原主席、原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过去3年,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但业内人士指出,金融风险防范永远在路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仍不能松懈。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下行是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金融业最重要的风险防范手段。因此,必须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内外部形势变化适时对政策进行预调、微调,使市场流动性更加合理充裕。要加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与服务,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更紧密结合起来,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梁婧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部分重点领域的风险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在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和债务偿还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隐性债务规模较大,化解需要时间。二是部分行业企业信用风险值得关注。当前,国内外环境、相关政策等都有新变化,前期扩张步伐较快、负债率较高、受市场变化冲击较大的企业信用风险上升。三是资金“脱实向虚”问题仍然存在,相关监管要求将不断加强。四是全球政经形势依然复杂,特别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升温,这会对我国金融市场、人民币汇率、资本流动等带来一定压力。
面对这些潜在风险,梁婧表示,一是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从利好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做好相关风险处置安排;另一方面,短期内,风险的处置可能会带来一些市场波动,需要注重引导市场预期,避免对市场稳定带来较大冲击。二是要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风险化解的过程中要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发挥好市场力量作用,提高效率。三是要平衡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要加强对国际重大事件、政策变动的研判分析,在开放过程中统筹好发展与安全,货币政策要坚持“以我为主”,同时提高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
董希淼则表示,要注意避免两个倾向。一是“因噎废食”,只关注金融风险而忽视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如少数金融机构盲目抽贷、断贷。二是“鸵鸟效应”,只注重发展速度而无视金融风险的积聚,如部分地方政府在政绩“锦标
赛”之下推高政府债务。
须统筹兼顾做好预案
会议强调,确保经济金融大局稳定,意义十分重大。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要夯实金融稳定的基础,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势头,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
董希淼表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排雷”,而不是“爆雷”。在推进风险防范攻坚战的过程中,要提高认识,统筹兼顾,协调各方面,做好预案,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因此,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充分考虑金融市场的承受能力,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中逐步排除相关金融风险。未来一段时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要保持决心和定力,又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中小银行的支持,维护好银行体系稳定。二是在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和房地产企业‘三线四档’融资管理等要求中,实现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三是压实地方政府责任,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到金融体系。”董希淼说。
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茂华对本报记者表示,金融风险具有复杂性、隐蔽性,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突发性及波及面广等特点,而重大金融风险处置涉及面、影响面更广,处置复杂性与难度相对更大。因此,在处置个别重大金融风险时,需要多部门协同、充分准备、统筹兼顾、稳妥有序推进,并做好突发风险的应急预案,避免个别重大金融风险在防范化解中产生次生风险。
梁婧表示,当前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更加复杂。随着金融改革、信息技术发展应用、金融创新加快,金融风险跨市场、跨区域的传播速度加快、渠道增多,隐蔽性和破坏性也更大。某一领域风险处置可能会导致风险在不同行业、不同金融市场之间传递,从而造成局部或系统性的金融风险震荡,进而影响经济金融稳定。因此,需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加强对金融机构资金流向,跨产业、跨行业金融资本流动的监测,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风险的监测。同时,引导金融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