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浪费管理学”
2021-07-29 10:08:53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浪费管理学”
杜栋
摘要: 有关浪费的研究成果很多, 但深入研究浪费的理论文献并不多。总体上看, 目前有关浪费的研究比较零散, 视角比较单一, 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浪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因此, 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全面性的研究。 应当把浪费现象作为一个“社会管理”课题展开深入研究, 分析其原因, 探索其规律, 不断完善制约浪费的体制机制, 从而使其作为引领良好风气的有力武器和实践指南。
目前“低碳生活、杜绝浪费”的口号比较流行,但是如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又是另一回事。低碳与浪费的关系不必赘述,浪费是低碳生活中的“毒瘤”。直击要害,本文强调的是应积极开展关于浪费问题的深入研究。有的学者可能认为浪费在学术领域根本不能作为一个术语使用, 因为它有太强烈的感情色彩, 即它是一个贬义词。然而, 有学者提出可建立一门独立科学——“浪费管理学” (杨邦元、尹阳明, 1989) , 认为浪费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管理问题。总的来看, 关于浪费的研究, 其学术地位尚未明确, 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 很多只是停留在表象层面的描述, 而缺乏对浪费本质和规律的研究, 更缺乏对制约浪费体制机制的研究。选择浪费这一看似寻常, 学术界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而实际上对国家、社会有重要影响的问题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代表性成果及其观点的简要梳理
从期刊网全面搜索关键词为“浪费”的文献, 重点筛选出有关浪费的理论研究文献。这里罗列几个代表性成果及其观点。
许文卿 (1989) 指出无论是自然资源, 还是劳动产品, 无论是生产领域, 还是流通、消费领域, 其浪费都令人触目惊心。浪费, 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一大痼疾。
王治平 (1998) 从浪费粮食现象谈起, 对消费行为进行了多方位文化思考。
苏北 (2002) 发表“奢侈浪费——危及国家、社会”。把浪费上升到这么高的层面, 绝非危言耸听, 这实际上指出了狠杀奢侈浪费之风的重要性。
康纪田 (2005) 指出,遏制浪费的有效措施是变法, 也就是要以法律制度遏止浪费。
刘玉良 (2006) 认为, 所有的消费行为可以划分为三类:一般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浪费。文章对浪费与消费做了区别研究。进一步指出,对浪费进行定义首先要区分生产浪费和消费浪费。
金易、肖海燕 (2007) 从心理层面分析了公务员奢侈浪费行为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陈文萃 (2009) 强调指出治理行政浪费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他认为, 透视中国行政浪费治理的现实困境, 既有思想观念与行政文化上的源流, 更有深刻而复杂的法律与制度的根源。指出对“中国式”行政浪费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与理性探讨, 是破解行政浪费的逻辑起点。
黄铁苗 (2010) 认为, 浪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征, 必须研究浪费规律。浪费规律有浪费的一般规律和浪费的特殊规律。浪费规律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存在不仅有客观的物质条件, 还有作用于其中的人的条件, 更有其赖以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制度条件。这是一位不多见的一直在关注浪费研究的学者。
陈俊 (2010) 对浪费现象背后的文化价值观进行了解读。这实际上指出了隐含在浪费背后的重要原因。浪费归根结底还是与人们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相关, 其根本原因即在于人们的行为受到了各种消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以上可见, 专家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浪费现象或浪费行为展开了研究。其实, 浪费是一个社会问题, 对于要求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地区、部门、单位、以至家庭和个人, 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浪费作为一种宏观的社会现象, 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公共关系、社会心理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所以, 应当把浪费现象作为一个“社会管理”课题展开深入研究。
关于推进“浪费管理学”研究的思考
主要观点是: (1) 在揭示认识浪费现象的基础上, 应重点研究制约浪费的机制,从而形成理论分析框架和应用研究模型; (2) 不同层面应该有相应的制度约束, 从而形成面向全社会的杜绝浪费制度体系; (3) 针对浪费问题, 光有制度约束还不够, 明确的目标、有效的监督和完善的举措不可或缺, 所以还要关注浪费的管理控制系统。(4)文化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要站在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高度上看待它。
基于以上, 关于浪费管理学研究, 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5个方面。
1. 浪费的概念、性质、类型及危害性
首先,界定浪费的概念。可以从一般性视角、经济学视角、管理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去解读; 其次,应该对浪费的性质进行判定,这其中包含浪费的度量和评价; 再次,在分析浪费的特征——相对性和层次性基础上, 划定浪费的类型; 最后,明确浪费的危害性, 剖析浪费与党风、政风、民风的关系。
2. 浪费的原因与形成机理以及制约浪费的机制
浪费是多原因造成的, 所以必须系统地分析其原因。一般来看,浪费的原因有经济原因、政治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等。各种原因是如何产生、发展并形成浪费行为的,这就需要我们揭示浪费的形成机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进行多途径分析,并分不同层面展开探讨,从而形成理论分析框架和应用研究模型:理论分析框架即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途径, 揭示它们对制约浪费的影响和作用。应用研究模型即分别对政府浪费治理、企事业浪费管理、个人消费浪费行为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探讨其中的制约浪费机制。
3. 杜绝浪费的制度体系
浪费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制度缺失”。从制度的层面上考虑, 首先应从整体上构建杜绝浪费的制度体系。具体地说,制度体系的构建即在已有制度的梳理前提下,展开国内外相关制度的比较,从而建立全新的制度体系。其次,应针对国家、企事业、个人三个不同层面进行杜绝浪费的制度安排。具体地说,包括政府部门浪费的制度安排、企事业单位浪费的制度安排、个人消费浪费的制度安排。
4. 杜绝浪费的管控系统
解决浪费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控制”, 为此, 可以借助管理控制的理论方法,开展浪费的管理控制系统研究。应把杜绝浪费的管控系统设计作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展开研究。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开展杜绝浪费的管理控制系统详细设计:(1)浪费的评价体系——确定标准; (2)浪费的监督体系——衡量成效; (3)浪费的协同治理——纠正偏差。
5. 反对浪费的文化教育
最后指出,文化教育也是反对浪费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建设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高度, 开展杜绝浪费的文化建设, 并全方位地开展反对浪费的教育,从而提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需的全社会文明文化和全民先进素质。
结束语
开展针对浪费的深入研究,主要目的有以下三点:
理论创新: 促进学科交叉, 实现研究整合。 突破单一的视角, 从多视角展开对浪费现象的研究, 构建比较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浪费管理学说。以往希望消除浪费却又缺乏理论指导和有效的手段, 建立系统性地消除浪费的思想和方法将对这些问题给出回答。
实践应用: 从政府部门、企事业、公民个人不同层面给出关于浪费的制度安排, 便于政府部门制订各种治理浪费的对策、措施和方案, 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加强对浪费的管理, 并使每一个实际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地避免浪费。
服务决策: 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讲话精神相吻合。不仅研究浪费的规律, 更研究制约浪费的机制;不仅点出杜绝浪费的关键在于制度体系建设, 尤其是提出要对浪费的管理控制系统进行研究, 从而形成分析和解决浪费问题的对策性成果。
(作者系河海大学系统工程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区域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智库首席专家,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