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创新驱动?
2021-07-28 15:35:57
一方面,以创新引领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潜在增长率,而且有助于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另一方面,以创新引领发展不仅是应对国际竞争新格局的关键之举,也是破解“卡脖子”问题的内在要求。再一方面,以创新引领发展不仅是两个阶段的重大战略,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从措施来讲,推动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强化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包括:(1)选准攻关方向。重大科技的前沿必须捋清楚,明确攻关方向。“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把下面这些领域列为重大创新攻关方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生物医药、航天科技。瞄准了这些科技前沿之后,一方面靠企业,另一方面靠政府。政府应该做什么?最根本的还是要搞好教育,因为创新不是一天能做到的,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每个层级,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都是不够的,所以我们需要把很大的力气用在人才培养上,而人才培养要从基础抓起。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推进科技创新要更多注重高校建设,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把高水平大学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国家和政府要加强的。
(2)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相关领域布局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3)建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审批了很多高新区,还有像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这些传统的科技人才比较集中、研究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如何把这些地方打造成创新高地,是要考虑的重点问题。(4)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政府投入力度。过去讲,对于数学、物理的基础研究要靠政府,现在也有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在延展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但基础研究更多的要靠政府加大投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这不是靠管理部门坐在办公室就能想出来的。什么技术该发展,什么技术发展不了,什么是前沿、超前多少,这些问题企业都比我们要清楚得多。举例来说,华为是一家企业,现在的科研力量和研发投入都是相当大的。要真正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出来,这样才能最终促成我国的创新和市场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2)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要真正把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大文章做好。过去有很多高校的研究成果就是锁在保险柜,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现在的问题是研究不出市场认可的技术,只要有技术,市场上很多创投公司就会投资,所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发挥企业基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3)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企业家很重要,很多创新来自人,只有企业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舍得投入,并有意识地把世界上的最好的人才吸引到企业中去,创新才能促成。(4)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主要是像加计扣除、减免税,我们对高科技企业所得税有别于普通企业,普通企业为25%,高科技企业是15%,研发投入加计扣除在不断提高,但目前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还是不够。(5)发挥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作用。现在很多大型平台企业基本上是由中小科技型企业闯天下打出来的,所以要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作用。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1)要健全组织体系。现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的机构体系能达到省一级,主要是政府推动,这是一种模式;企业自身、企业联盟通过资本串联,也是一种模式。各种模式都需要去探索。(2)健全激励机制。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参与分配、科研评价机制引导。这个指挥棒,光看论文不行。很多企业机制都非常灵活,真正的创新主体应该给股份、给期权等,必须要让知识参与财富分配。(3)构建科研、产业、金融协同互促合作机制。为什么有些发达国家的创新活动那么活跃,创新企业那么多,成果也很多?我们不少科研人员的成果出来之后没有钱,不能被一步步地转化。随着资本市场上创业板、中小板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方面的问题,但还要继续推动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我们现在的考核机制对于创新来讲有很大困难,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创新性企业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所以我们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金融支持非常重要,需要有科研机构、产业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其中发挥作用,这样才能真正使得我们的科技创新取得实效。
四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科技创新要靠人,一方面是要自己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要引进人才。现在真正顶尖的创新人才都是世界性的,知识没有国界,只要把真正有用的人才、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引进来,我们的企业就能有大的发展。生物医药领域的很多人才都是在国外留学的华人,他们可能在某个领域的研发能力很突出,比如基因、生物制药等,他们回来之后很快就能把一个小企业做起来。第三个方面就是用好人才。要加强国际合作。虽然我们把科技创新叫自主创新,但一定是开放性的,如果是封闭性的,就很难达到我们预想的目的。
本文摘选第378期长安讲坛谢伏瞻院长的演讲全文 来源:腾讯财经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