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再布局的动力来自何方?
2021-07-28 14:53:05
经济地理再布局的动力首先来自人口的自发流动。劳动力尤其是年轻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有意愿转移到工资水平更高的地区工作、生活。这种劳动力的转移会带动他们的家庭随之转移到这些收入较高的地区。此外, 对于中高收入人群来说,为了获得更高的生活水平,会进行生活地的重新选择,例如养老性移民。目前,我国年轻劳动力的转移尚不充分,其家庭转移和中高收入人群的生活地选择都受到户籍、社保等方面的限制,人口的自发流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除了人口流动外,资本具有向资本回报率最高的地区流动的内在趋势,而这些地区往往是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这就形成了经济地理再布局的第二种动力。在人口和资本流动的过程中,政府应在充分顺应上述经济规律的基础上,确保人口流动地区有一定的经济发展,尽量避免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总量下滑。
中国经济下一阶段的发展潜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是经济地理空间组织的进一步优化。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地区都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经济增长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以我国东中部的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为例, 虽然这四省在我国 2019 年省级 GDP 排名中均排名靠前,但是在省内均存在较明显的区域间收入差距,河南南部、 山东西南、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等一些地区的收入水平显著低于省内及周边其他地区。在下图 X 中,我们列出了上述四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涉及地级市见下表)的人均收入比。导致出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因素包括:地理条件(以平原地形为主)、人口情况(人口密度高)、资源禀赋(各类资源相对贫瘠)、交通条件(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缺陷)和文化差异(分属不同的方言区)等。如不进行经济地理再布局,促进人口、资金、产业、技术等的合理配置,美国以底特律市为代表的“铁绣地带”长达半世纪的衰退就是一个例证。
当前经济地理条件下,城市群是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区域单位。经济地理的再布局能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人口集聚效应显著提升经济增长潜力,促进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做大做强”。同时,在合适的政策导向和财经支持下,人口流出地区能够“做好做精”,实现人均收入水平的显著提升。以东中部四省为例,假设通过经济地理再布局,将上述欠发达地区 2019 年的人均 GDP 提升至该省其他地区平均水平,将能够拉动 2019 年河南省人均 GDP 提高 24.5%,山东省人均 GDP 提高 12.5%,安徽省人均 GDP 提高 36.3%,江苏省人均 GDP 提高 23.7%。如果能在 10 年内拉平四省地区间收入差距,中国经济每年人均 GDP 的增速将提高 0.6%。
进一步的测算表明,在人口结构大致不变的假设下,如果能在 15 年(3 个“五年计划”)内,通过经济地理再布局,促使中国人均收入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的人均 GDP 之比(不含直辖市)从 2.6 下降到 1.57 这一美国当前收入差距水平,将使中国经济每年人均 GDP 增速提高 0.9%,这就是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重要新增长点。
这些预测支持了我们以 1500 年的尺度策划中国的经济地理再布局的基本论断。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建议,在打造中国经济地理新格局时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地区经济考核评价时以人民幸福为中心,不再考核地区 GDP 总量规模,而是重点考核人均 GDP 指标和衡量民生发展水平的主客观指标,将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作为地区经济考核的重要内容,不追求绝对 GDP 总量上的赶超和提速,而是关注人均 GDP 差距的缩小和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持续提升。
第二,顺应人口流动的自然规律,通过人口重新布局,减少省与省、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差异。对于人口流入地区,重点关注资金、产业、技术等资源的合理对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人口集聚效应,确保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通畅有序。
第三,在策划、安排和布置重大公共投资与建设项目时要考虑人口流出地的发展可持续性,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对于人口流出地区,通过相关国家公共政策和财政政策给予对冲,保证人口流出地区有关键产业, 赋予人口流动地区合适的产能指标,允许地方政府进行指标的再分配。
有理由相信,通过经济地理的充分、有效再布局,中国经济将能实现人口流出地区和流入地区人均收入同步增 长,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