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国现代化新征程发展三要素 详情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国现代化新征程发展三要素

人民论坛 / 2021-06-21 10:48:49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大积极变量。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努力把握新发展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践行新发展思路。

中国现代化新征程发展三要素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的广泛性、深刻性与复杂性,将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其中影响巨大而深远的一个积极变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完整而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大变局,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几个重要概念的基本内涵、相互关系、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努力把握新发展机遇
 
正确认识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精准界定民族所处的发展阶段,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历来都是我们党制定基本纲领和行动路线、确定奋斗目标和内外任务、规划前进方向与工作路径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们国家的世界历史定位和社会发展阶段定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论述过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点,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科学评估中华民族的历史方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南。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时,他告诫全党:“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客观评估我国现实发展水平与未来发展目标,包括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等各方面因素作出的科学判断,得到了全党的一致认可和支持。当然,对于这个重大结论,我们从来没有作出过简单的、机械的和教条式的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必然包含若干相互连接同时又各具特点的次发展阶段。这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得出的基本共识。目前,我们所说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就编制“十四五”规划问题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他在会上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就是说,从2021年实施“十四五”规划算起,到2050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是我国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为时30年。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讲话时,进一步指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我们在这个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历史宏愿。
 
未来30年之所以被视为新发展阶段,是因为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我们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以新历史起点为基础的新发展阶段,具有明显不同于以往的两大特点:一是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的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大关,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达到17%,并且成功地实现了全面脱贫目标;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二是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时与势在我们一边,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大于挑战。特别是在2020年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袭击的斗争中,我们的制度优势举世无双,我们应对风险与挑战的能力无与伦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认识和理解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同时,还必须认真把握历史提供给我们的发展机遇,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党必须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的发展阶段必然要有新的发展目标和新的发展任务,而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完成新的发展任务,就要确定和遵循新的发展理念,追求新的发展质量。习近平总书记不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得以形成、确认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同时还系统而明晰地阐明了与新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新发展理念,以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可或缺的新发展要求。
 
早在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当年10月,中央在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时,深刻阐述了确定和执行新发展理念的极端必要性。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内涵的新发展理念,深刻反映了新发展阶段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本质要求,也完全适合世界经济新常态、经济全球化新挑战带来的新变化。因此,中央在2020年10月提出的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要求全党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特别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第一要坚持创新引领,即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由于非常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经济运行和管理中的创新力还不够强大,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很高,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队伍建设滞后问题还比较突出。虽然我们在某些领域有独特优势和潜力,但核心技术和高精尖产品依赖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不甚理想。
 
贯彻新发展理念,第二要坚持协调原则,即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长期存在的大问题,不仅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同时也表现在经济社会等不同领域,表现为不同居民阶层的收入鸿沟和生活质量的巨大差异。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对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构成了很大压力。
 
贯彻新发展理念,第三要坚持绿色导向,即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解决好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问题。我国资源约束日趋紧张,环境治理欠账较多,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发展必须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住生态安全为前提,以构筑生态文明体系、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为底线。
 
贯彻新发展理念,第四要坚持开放原则,即始终恪守打开国门搞建设的基本国策,深度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广泛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动发展、合作发展、互利发展和共赢发展。要通过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推动世界经济政治关系重组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升我国对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的影响力和贡献率。
 
贯彻新发展理念,第五要坚持共享为本,即始终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实践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妥善解决财富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公共服务缺位等现实问题。要自觉查找和纠正制度设计不合理不完善导致的事实上不平等,以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等新问题,让广大民众切实感受并共同享有现代化建设成果,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新发展阶段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显而易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目的就是要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要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对此,党的十九大早就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党的十九大后,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依循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提上党和国家议事日程,其核心内容是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的同时,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目前已开始全面执行的“十四五”规划,千头万绪,归根结底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问题,包括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都被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未来30年内,实现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发展目标。
 
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践行新发展思路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民族将全面复兴与和平崛起,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将推动中华文明与整个人类文明交融互鉴。国际力量对比的改变和地缘战略格局的转换,越来越有利于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竭力逆转世界大变局这一前进方向。未来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多样化和信息社会化进程,还将充满变数。2017年后,美国大幅度提高中国输美商品关税,发动了骇人听闻的对华贸易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后,美国变本加厉,在高科技领域带头对中国“卡脖子”,进一步破坏世界产业链供应链,试图构建一个将中国排除在外的世界贸易体系。
 
正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我们在科学界定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厘清并确立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重新布局,下决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方式与互动质量,同时也将在更大程度和更高水平上进一步优化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互鉴关系。
 
“十四五”规划执行期间和整个新发展阶段的未来30年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心无疑会放在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上。这是一个重塑我国对外国际合作模式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的历史性决策,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优良品格和实事求是的一贯作风。根据这一战略部署和历史性决策,中国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思路将有重大调整,作为“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将有明显改变。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增进民生福祉将成为未来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
 
这就是说,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主要依托国内市场,形成良性循环。要在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的同时,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整体性、联动性、互补性,努力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这种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以创新驱动引领供给与需求的新发展思路,将前所未有地拉动全面消费,最大限度地释放内需潜力,最终形成无比强大的国内市场。
 
简而言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是要推动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快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是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等等。
 
根据这样的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有大幅跃升,国民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将再上台阶。引领我们未来发展的核心技术,将有重大突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同时,我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将基本建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得以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和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以及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等,都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构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简单的封闭式的自我循环,而是要在国内大循环为主导的大前提下,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国际关系发展大势,特别是世界经济运行特点、世界经贸秩序变革所决定的,也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新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新任务所规定的。打开国门搞建设,早已被当代中国确定为基本国策。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并不会因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改变和放缓对外开放的步伐。
 
新发展格局提出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因此,即便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新发展局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也不会关闭,而是会越开越大。中国相继召开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连续举办三届上海进口商品博览会,先后建立20多个自由贸易实验区,并且宣布在海南省建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岛。这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措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现代化建设开新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近年来,西方国家一直有人散布所谓“中国倒退论”和“中国封闭论”。中国宣布进入新发展阶段,特别是宣布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后,这些论调更是甚嚣尘上。持有这些论调的人,不是有意歪曲,混淆是非,就是误读误解,杞人忧天。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自始至终都是与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密切相关的。2013年3月,当习近平主席以中国最高国家领导人身份首次出访,对外阐述他对当今世界各种重大问题的基本立场时,就已经明确宣布:“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他郑重宣布:“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此后多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许多场合,一直在反复强调和申明,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无论中国自身发展处于何种状态,中华民族将永远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联动发展、互利发展、共赢发展。事实也的确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打开国门搞建设、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崇高意愿和坚定决心,不但从来没有动摇,反而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2013年9至10月,习近平主席利用出访中亚东南亚之机,发出了与欧亚各国更新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供给国际社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公共产品,不但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从政策构想推向实践层面,为中华民族全方位对外开放打开了全新的境界,同时也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作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范例和经验,因而受到包括许多发达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和广泛响应。
 
2016年9月,当20国集团峰会在杭州举行时,作为东道主的习近平主席,一方面呼吁与会各方领导人:“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另一方面向世界庄严宣告: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我们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将加大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提高便利化程度,促进公平开放竞争,全力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将加快同有关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推进国内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有序开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我们将继续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平。一年后,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峰会上,他进一步指出,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进中国,这是中国道路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经验。
 
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这些重要判断如今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共识,同时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尽管中国的外部环境还很严峻,世界舞台总是风谲云诡,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依然猖獗,但中国从未考虑要停止对外开放,从未想过要放弃已被实践证明的“历史正确”的选择。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时,主张“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主张“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是坚持把“与世界同行,与时代同步”体现到党的纲领性文件之中。
 
当今世界,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没有哪个重大问题能够解决。同样道理,离开了与国际社会的全面合作,中国的自身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无法顺利推进。所以,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强大的国内市场,形成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局面,不会导致中国开放程度降低,开放速度放慢,而是要在国内大循环健康发展、高效运行的前提下,实现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使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提高整个国家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2021年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这是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召开的旨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又一个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关联,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要围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显而易见,我们党关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一系列新认识新思考,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今阶段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要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又一次创新。界定新发展阶段,提出新发展理念,明确新发展目标,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内外发展环境深刻而复杂的新变化,坚毅果敢地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于大变局中开新局的伟大战略决策。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们坚定地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提供的发展机遇,努力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心一意构建和打造新发展格局,在内外联动融合发展新常态中坚持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一定会不断加大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历史步伐,不断加快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进程,不断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为本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稳定注入新动力,为不同文明融合发展开辟新路径,为人类社会命运与共开辟新境界。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