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经济属现象级还是趋势性?
中国经济时报 / 2021-05-13 10:47:59
“万物皆可盲盒”——似乎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普遍共识。无论是近两年来席卷各大玩具礼品店的“玩具盲盒”,还是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的“文具盲盒”“盲盒惊喜贩卖机”,抑或是在今年“五一”假日期间高度吸睛的“机票盲盒”,无一不让这曾经仅属于少数群体的消费模式正在被大众所接受。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围绕盲盒经济进行了走访,借助三位受访者及其与盲盒间擦出的火花,一窥盲盒经济的前世今生。
“机票盲盒”开出一次西安寻古探今
1998年出生的孙与姚(化名),是四川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2021年的“五一”假期,她没有选择回老家。她在线上某平台用99元购买了“机票盲盒”,得到了5月2日成都飞往西安的机票。于是,一场说走就走、只身前往西安寻古探今的旅行成了她的假日安排。
“当时同学们都在等着抢购‘机票盲盒’,我就抱着随便买买,不喜欢再退的心态跟风。”孙与姚告诉记者,第一次听说“机票盲盒”是在去年“十一”的时候,当时她的一个同学用1块钱抽中了从成都飞往青岛的航班,让所有人惊讶和羡慕。“当时就觉得这样的出行方式挺刺激。”孙与姚向记者进一步解释了“机票盲盒”,就是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出发,不知道去哪儿的前提下,购买平台推出的“机票盲盒”,开出哪个航班、飞往哪个目的地一概随机。
而且这种随机性为购买者预留了后悔的可能。孙与姚说,“如果开出的飞行目的地自己真心不想去,只要半小时之内放弃购买,就不收取任何费用,这与以往退票还要收取一定费用的体验完全不同。
孙与姚告诉记者,感觉身边的人多少都会正在使用或者参与购买某个品类的“盲盒”。“文具、饰品、小礼品是我买得最多的品类。不过我的同学还在网上购买过一个‘球鞋盲盒’,竟然用500元抽中了一双售价2000元的限量版球鞋。”孙与姚向记者讲述着,语调中充满了典型“95后”年轻人对盲盒经济的认可。
陷入“盲盒怪圈”的母女俩
与“95后”年轻人热衷购买盲盒产品不同的是,家住北京的“80后”妈妈王小鹿和她就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漫漫正在不知不觉走入“盲盒怪圈”而不得自拔。
妈妈自己热衷购买盲盒化妆品,从口红、眼影、粉底,到眼霜、脸霜应有尽有。女儿除了热衷购买盲盒玩偶之外,喜欢收集“文具盲盒”,用她自己的话说,“最喜欢的就是每次购买盲盒文具的心情,买回家舍不得打开包装。打开后如果是自己没有的款式就会兴奋一整天。无论干任何事都会拿着这个刚获得的新惊喜。”
王小鹿则不同,她告诉记者,她更喜欢每次购买后快速打开包装,但是更多时候得到的只是心理上的失落。不过至今她还难以忘却第一次购买“口红盲盒”的惊喜,“是一支特殊色号的口红,单价不便宜,用盲盒买相当于打了七折。”王小鹿说,“关键是这支口红店里根本买不到,永远是缺货的状态。”
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样一次近乎完美的盲盒购买体验让她彻底爱上了盲盒。”当然,从理性角度看,王小鹿深知母女俩已经陷入了“盲盒怪圈”,即一旦出现新的盲盒产品就会热衷去买。
事实上,她们购买的绝大多数产品都雷同,现在的直接结果是,无论是妈妈的化妆品还是女儿的文具,已经多到没地方收纳,甚至达到了三四年都用不完的状态。“我现在正在想尽办法说服自己不再冲动购买,要是我一直延续这种状态,一定会加剧孩子的错误购物观。”王小鹿说,“漫漫现在已经出现了这
样的倾向,再不加以遏制后果或许不堪设想。”
骨灰级盲盒爱好者的困惑
1979年出生的赵利,大学毕业后于1998年远赴日本,完成了两年留学研读动画制作硕士的学业,使他童年的梦想得以实现——用他的话说,“希望自己一辈子从事和动画相关的工作。”
说起盲盒,赵利极具发言权,盲盒的诞生历史和发展脉络如数家珍。赵利告诉记者,所谓盲盒,作为一个消费品概念最早来自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即在动漫产业的带动下出现的包括福袋、扭蛋等至今仍存在的销售形式。
“其实我们小时候吃脆面时收集的水浒卡,就是早期盲盒消费的雏形之一。”赵利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还在念初中时,就出现了依托动画角色而生的盲盒产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些大IP周边产品,借着盲盒消费形式大卖特卖。”
“我印象中接触到的最早的盲盒产品是日本高达玩具系列的盲盒,当时好像是五毛钱或一块钱一个,分大小款,不过很少开出比较珍贵的系列。”赵利告诉记者,“后来听说身边有朋友收集了成套的初代高达盲盒,整套大概50多款,现在也算有一定价值。”
身为动画行业从业者,二次元文化的拥趸,赵利家里收藏着不少动漫模型,数量惊人,多达千余个。“这是我的个人爱好,想必不会有太多人拿一整层空间装模型。”赵利的家有个半地下跃层空间,将近70平方米的空间塞满了大小不一的展示收纳柜,玩具模型尽在其中。他也自誉为“骨灰级盲盒爱好者”。然而,在赵利眼中,如今国内大肆流行的盲盒经济模式让他觉得有些困惑。
“我始终觉得盲盒消费作为一种针对特定少数群体而产生的消费模式,本身兼具着对盲盒所依托作品的认可,同时将这份认可,外溢到用未知和新鲜刺激消费体验换回来的同类产品,供收藏之用。”赵利认为,如今各行各业动辄将一些本来价值不高的商品包装成盲盒产品,难免有以次充好,搭“盲盒”顺风车捞快钱的意味。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