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保持宏观价格稳定 详情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保持宏观价格稳定

光明网 / 2021-04-28 22:49:50
宏观价格变化是社会供需状况对比的重要反映,经济社会供需失衡则会造成CPI和PPI等宏观价格指数的波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对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等宏观价格波动现象的研究,因为这对于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2年,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向了中高速增长。而在2012-2016年期间,中国宏观价格则出现了“PPI连续54个月负增长,CPI处于低速增长”的结构性分化的典型事实。对此,龙少波在其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基础上,写作了《中国结构性通缩形成机制及调控体系研究》一书,从供需失衡、劳动力成本、大宗商品价格、债务-通缩的多重机制非对称的视角,对中国结构性通缩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系统地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并尝试提出了中国结构性通缩的调控体系。该书对于防止通货紧缩,维持宏观价格稳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2-2016年的PPI指数持续下跌,与当时中国工业领域供需错配、产能过剩有着莫大关系。在此期间,中国工业化水平整体已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中国构建起了全球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并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有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但是,许多传统重工业行业的需求已达到峰值,部分产业产能出现比较严重的过剩,使得工业领域的PPI承受持续下降的压力。为此,2015年年底中央提出并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也是2016年我国结束PPI继续下跌,保持价格稳定的重要原因。
 
在当前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背景之下,加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有序承转联通,调节国内供给和需求之间动态适配性,是将宏观价格维持在合理区间,避免出现通缩或通胀的重要保障。在中国开启后工业化的阶段,在生产供给端,需要完善现代制造业体系,防止出现过早地出现“去工业化”,发挥制造业的创新效应和产业带动效应,加快推进我国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大力解决低水平产业产能过剩与高端产业占比不足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中国深化工业化进程之关键,也是防止工业领域再次出现持续通缩的根本举措。在需求端,则需要加快构建和完善大国内需体系,包括流通体系、收入分配体系以及现代消费体系,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尤其是要不断完善居民消费环境,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和发展新型消费,加快构建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体系。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通过高质量的工业生产供给体系与高品质的消费需求体系的耦合匹配,维持中国供需的结构性动态平衡,防止价格领域出现通缩和通胀,维持国民经济的循环畅通和健康运转。
 
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来源:光明网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