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伏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 / 2021-04-20 18:03:47
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
二、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
学科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筚路蓝缕、潜心耕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就我院来说,目前学科设置基本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宗教学、经济学、法学、民族学与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国际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主要一级学科领域,有二三级学科近300个,这为我们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时代要求出发,应当看到,我院的学科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问题,如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等,在我院也是存在的,有的还比较突出。
就我院各研究所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看,有的研究所这方面工作抓得好一些,有的研究所抓得差一些;有的已经发现了问题,着手调整和解决;有的则还满足于现状,没有发现和意识到问题;还有的不愿意触及矛盾,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建议大家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的学科(研究室)设置哪些是科学合理的,哪些是不那么科学合理的;哪些是真正的优势、特色和重点,哪些是国家社会需要、学科有而不优、亟需加强的;哪些是没有发展潜力和前景、需要淘汰撤并的;还有哪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是我院欠缺并亟需补上的短板。
综合分析,我院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有些学科是从苏联“学来的”,有些学科则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还有些学科是从西方“拿来的”。这是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历史形成过程紧密相关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确立了科学要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方针。全国科学教育界响应“学习苏联先进科学”的号召,进行全国高等院校和学科调整,将科学和教育纳入了国家计划体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深受苏联体制、苏联专家、苏联教材的影响。这一阶段,我国新建了一批学科,如计划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教育学、文艺学等;也撤销了一批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行政学等。这种变化在我院的一些“老所”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例如,1955年中国科学院借鉴苏联科学院的学部制度,建立了四个学部。其中,哲学社会科学部下设哲学、经济、文学、历史、考古、法学等14个研究所,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苏联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为摹本的。再如,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哲学理论研究的组织领导,以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为蓝本,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就是在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各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加一些中国哲学的学科。其他研究所的学科设置也受到苏联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学科延续至今。例如,20世纪60年代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就设有投资、价格、产业布局等方向的研究室,直到现在我院还有些研究室与之对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新时期需要,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突破。在学科建设方面,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和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新建了一大批学科。譬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在经济研究所的基础上,陆续建立了一批分部门和专业的经济学研究所,不仅对推动相关领域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一时期还恢复了一批学科,大大充实了国际问题研究学科。我国还从西方引进了一批学科,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工商管理学、传播学、全球史等。这就构成了今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基本格局。
总体来看,近代以来长期的“西学东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深受外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是不健全、不系统、不完善的。虽然从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数量型指标看,我国已经是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是在引领学科发展方向、创新学科发展内涵等方面,与我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相比,与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地位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从哲学社会科学大国向哲学社会科学强国的转变还任重道远。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健全、不系统、不完善,是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的根源。以我院经济学学科为例,某些形成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学科,已经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大体说来,有四种情形:一是有些学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其学科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急剧下降,如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投资经济学、价格经济学等。二是有些原来的学科划分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要求,如按照三次产业结构切成“块块”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现在已很难截然分开,难以适应现代经济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形成的农村研究和城市研究,也很难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三是有些学科低水平重复设置,需要整合、归并和提高,如区域经济研究,工业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都在搞,水平有高有低,且力量分散,形不成集团优势;再如,经济片各所都在搞宏观经济分析,力量也很分散。四是存在不少空白短板,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而我们尚缺乏研究的领域,比如,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什么是创新型发展,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建设?迫切需要研究;此外,一些新业态如互联网经济,一些新模式如共享经济都是以往不曾有过的,这些领域恰恰是我国近年来大发展的领域,也是我国在世界上发展领先的领域,需要总结和深化研究;还有像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政策、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如此等等,这些在我院都还是空白。
国际问题研究是我院的特色优势学科,有8个研究所(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也应该承认,8个研究所(院)很多学科(研究室)设置是改革开放初期,少部分是21世纪之初,与时代发展、党和国家事业需要、国际著名智库相比,存在一些突出的短板。一是聚焦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求不够紧密。如中美贸易摩擦一来,各方面很希望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建议,但我们有些专事国际问题研究的研究所对国内经济并无深入研究,而研究国内经济问题的研究所对国际问题的研究也不强。二是聚焦当今世界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储备性研究不够。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么,这个大变局的特点、成因和趋势是什么,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机遇和挑战是什么?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的特点和趋势是什么,对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影响如何?如何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加紧实施的战略围堵?如何认识民粹主义在全球范围的蔓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如何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等等。当然,我们不是要搞大而全、小而全,而是要有很强的专门学科和很强的集成能力。三是聚焦重点研究领域不够,平均用力,力量较分散。当今世界,中美关系是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而且已经超出双边关系的范围。中美关系大格局的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中欧、中俄、中日、中国与朝韩、中国与东盟、中非、中国与拉美等诸多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今天国际上很多对我国不利的因素,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抓住中美关系大格局的变化这个“牛鼻子”,大量国际问题都会有新的认识,而我们不少研究所还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从去年6月到今年1月,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切关怀下,王沪宁同志悉心谋划指挥,黄坤明同志直接领导推动,我们组建了中国历史研究院。根据党中央审定批准的组建方案,按照“不是要归大堆,而是要真正打造中国历史研究的精锐”的要求,本着“消除重复、填补空白、理顺关系、体现传承、面向未来”的原则,中国历史研究院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边疆、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在历史学部原有5个研究所基础上新设院部并成立4个内设机构,新设历史理论研究所,调整、优化、新设40个研究室,整合6个科研辅助部门,新设5个非实体性研究中心,学科调整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在我院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全国历史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我院其他学科领域的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应该看到,随着新时代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演化,一些新的经济社会现象和问题已经不是单一学科能够研究清楚的,必须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学科体系不健全、不系统、不完善也是造成学术研究“碎片化”的根本原因,而零敲碎打的研究难以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总之,学科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依托,学科体系不扎实,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就是无源之水;学科体系的中国特色不鲜明,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就是无本之木。我们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在加快构建学科体系、突出中国特色上下更大功夫。我们要强化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基础性研究,坚持问题意识和需求导向,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科学谋划学科布局。我们要通过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专业所限,这里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学科片、文哲学科片、社会政法学科片的学科体系建设进行具体分析。希望全院各研究所都来认真思考、深入研讨、科学谋划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是关系新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长远发展的大问题,是一项基本建设。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