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数据公布在即,首席经济学家们组团透露重要信息!
国是直通车 / 2021-04-10 21:29:59
中国一季度GDP等核心经济指标即将于下周公布。
市场静待这一重磅信息揭晓的同时,也怀揣着一系列问号:中国经济恢复态势是否稳固?政策方向会否出现转变?全球经济复苏士气能否重振?
在这个备受关注时点到来之前,多位首席经济学家现身10日举行的“2021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透露了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中国增长更加可持续
瑞银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在国内消费和出口拉动下有望实现9%的增速,制造业投资也将在企业收入和订单大幅增长之下明显反弹。但随着货币和财政政策逐步政策化,过程中需注意信用市场波动。预计通胀压力可控,汇率稳定,杠杆率有望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中国多项经济指标升至高位,一定程度上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随着基数效应逐渐减弱,中国经济未来会否又出现大幅下滑?
对此,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表示,中国弥补全球供需缺口的过程还没有结束,这就意味着中国外需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保持高景气程度。国内消费和服务业缺口也还没有完全得到弥补,因此向消费均衡回归的过程也未结束。
他认为,未来几个月由于基数效应减弱,中国经济数据可能会出现下降,但这并不代表着经济动能下降。“剔除基数效应,中国经济上半年还是比较夯实的,不管是内需还是外需。”
长远来看,建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崔历提到,疫情加速了中国经济转型,未来经济增量动力来自消费、高科技和制造业升级。升级加速意味着经济效率提升,在经济内生性增长加强的背景下,金融周期扩张将不再是影响企业盈利的主要动力。而由于自身动力变化,经济周期上行将更具可以持续性,不仅是成长型企业,传统型企业也会从中受益。
宏观政策应着眼长远
“中国整整领先全球经济复苏一个周期。”这是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IMF原副总裁朱民对于当下形势的判断。他强调,在这个阶段,总量不重要,结构重要、质量重要,因为这是打新基础的起点。”
朱民表示,疫情对经济结构客观上已制造了新的不平衡现象,包括产业间不平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就业不平衡、收入不平衡等。眼下必须修补这些不平衡现象,回到自身发展基础框架上来,防止其形成持久性伤害。
“我们现在的政策方向是对的,不要太关注这个月发多少钱,下个月的GDP数是多少。”保银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表示,中国政策明确的指向是:不追求今年GDP多高,而是追求中长期可持续性。相对而言,美国则越来越聚焦于短期经济增量。从全球投资者角度来说,他们更愿意把钱投到中长期财政和金融更稳定、更据持续性的市场里,有关方面应该从这个角度考虑政策制定问题。
着眼长远的政策方向也增强了中国经济金融的韧性。最近一段时间十年期美债收益率飙升,重新引发了对新兴市场缩减恐慌的担忧。最典型的表现是,土耳其加息后出现股、债、汇“三杀”。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新兴市场缩减恐慌有可能成为后疫情时代国际金融危机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尾部风险,但中国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
他提到,人民币汇率“破7”以后,市场化程度增高,灵活性增加,外汇市场参与者对汇率波动更加理性,汇率杠杆调节作用正常发挥。由于汇率灵活性增加,货币政策独立性也增强,即便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也不一定会造成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跟进。况且在这次疫情应对中,中国央行货币政策也是领先全球的。
全球复苏分化严重
对于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2021年预计全球经济会迎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强劲的增长,但各国复苏程度不同:2020年中国的“V”形反弹一马当先,2021年美国在新一轮财政刺激和疫苗普及后有望赶上,其余经济体全面复苏尚待时日。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及北亚首席经济师丁爽亦表示,美国在疫苗接种和财政刺激方面胜过欧洲,已经成为发达经济体的领头羊。但宽松政策也导致通胀预期上升,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提前,进而推高美债收益率,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
丁爽预计,美联储不会因为通胀暂时性上升而匆促退出宽松政策,量化宽松的减量可能要等到2022年,加息可能在2023年才启动。在10年期美债收益率飙升至1.7%之后,预计年底前只会缓慢上升到2%左右。如果收益率上行速度超出美联储“舒适区间”,可能会引发宽松加码,从而抑制其上升空间。在新兴市场本币债券普遍承压情况下,预计今年中国债券市场净流入仍然可观。
在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看来,美国这轮通胀压力不一般。他称,美国正在打造的“高压经济”环境会带来通货膨胀卷土重来。高压经济学旨在达到包含中产阶级、蓝领工人的全民就业,它不仅追求GDP增长回到疫情前水平,还要实现中低收入群体受益。但天下没有免费午餐,通货膨胀很可能是难以避免的副作用。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过热,其通胀很有可能在今年底明年初上探到2.5%以上。
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史无前例的政策刺激,尽管新货币理论受到主流经济学界批评,但财政赤字化已或多或少在多国付诸实践。后疫情时代,全球通胀预期上行,美国国债十年期收益率迅速攀升,美元反转让新兴市场汇率承压,货币政策面临两难。2021全球经济不得不在新货币理论实践下寻找突围之路。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