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碳达峰、碳中和”释放什么信号?政府、企业、投资界该关注什么?
经济学家圈 作者:康艳兵 / 2021-04-02 10:54:07
中国政府宣布在2030年前碳达峰(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碳中和(净零排放)的目标。欧盟27国决定2030年前加大减排, 2050年实现碳中和。拜登政府宣布美国重返巴黎气候协议。实现碳中和需要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力,也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实现碳中和将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又带来什么发展新机遇?将对全球经济和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更展现了中国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释放的信号非常明确——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一些经济活动、技术、甚至行业将被新的模式替代,传统能源尤其煤炭行业受到的冲击大,相关的基础设施、制造和服务部门的就业将下降,清洁/再生能源及相关部门的就业上升。
对中国而言,务实的做法已不是评估气候变化的长远损害,而是如何有效、低成本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不仅是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不仅事关产业问题,也是生活方式问题。
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如何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基础上,扭转能源结构偏化石能源、产业结构偏重工业的现状,在短时期内完成任务,这是中国各级政府、企业、投资界以及普通百姓都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和生活课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碳达峰、碳中和有哪些挑战?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如何规划布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哪些挑战?经济学家圈邀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在4月25日举办线下3小时私享思想宴。
清洁能源将成为人类社会健康生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但从旧均衡到新均衡的转型过程中,相对价格变化作用于经济是有摩擦的,对经济来讲是一个供给冲击。碳中和既是难题也是机遇。绿色项目融资该如何展开?金融如何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绿色金融应该重点支持哪些领域?用什么工具?如何平衡金融体系的增量资产和存量资产?如何在碳中和前提下,支持绿色经济和金融稳定?而又当如何看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竞争?
从存量看,当前中国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分别高达40亿吨和7亿吨左右,从煤矿、油田、运输通道等能源供应系统,到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汽车、采暖、空调等能源消费行业,以及相应的重大基础设施,在未来三四十年间完全实现脱碳化改造升级,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从增量看,当前中国的人均GDP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并且采暖、空调、汽车、公共设施等民生服务需求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还存在巨大差距,未来新增的经济产能、民生服务需求仍有很大空间,都需要新增能源需求来支撑。
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在碳达峰的目标指引下,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局面,为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逐步“脱钩”奠定基础。就要做到调整产业结构、节能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生态碳汇等降碳路径,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新增产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储能、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清洁供暖、碳捕集封存利用(CCUS)等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业,大幅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推动源头减碳,优化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布局防范碳锁定风险,推动重点区域和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完善能源价格、碳价、财税、绿色投融资等激励政策。
脱碳化对经济和金融的而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从根本上来讲是发展模式变化、经济结构转型,背后是相对价格变化的驱动。全球有超过40万亿美元的投资是按照环境、社会和治理原则(ESG)进行的。而且绿色信贷、债券的利率并不比普通的产品低。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将倒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低碳转型,既是推进疫后经济绿色复苏、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的客观需要,也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更是助力发展方式深刻变革,促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在未来的大国博弈中占据绿色低碳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清洁能源和绿色新技术蓬勃兴起
目前通过实施能源革命战略,一大批绿色低碳新动能正在蓬勃兴起。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风电、光伏的装机规模均占全球3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全球一半,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60%左右。这些清洁能源和绿色新技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零碳低碳技术路径,而且提供了绿色新动能产业支撑。
终端能源电气化水平大幅提高
同时,电源结构去碳化特征将日益显著,水电、风电、光伏等非化石能源占发电总量的比重将不断提升,成为未来的发电主体。为推动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特点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大规模应用,以及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的融合发展,分布式能源、储能、调峰、直流、柔性、新型电网、智能控制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蓬勃兴起。节能增效持续化、终端能源电气化、电源结构去碳化、能源系统分散化、能源供需智慧化将成为未来能源转型的核心方向。
生产生活方式也将发生改变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将重塑未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未来三四十年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大部分传统化石能源将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居民生活等终端用能的各行各业中逐步退出,以电力为主的能源方式来支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产业链供应链脱碳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各种高效用电技术、能源供需两侧智慧化互动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高效热泵、绿色照明、零碳建筑、零碳钢铁、零碳水泥等新型脱碳化技术产品方兴未艾,将对未来的技术工艺、产业形态、就业方向乃至生活式产生深远影响。
企业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主体
对企业而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方面提出了加快脱碳化转型发展、甚至对某些行业是危及生存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绿色投资巨大市场的新机遇。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兴起的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站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他建议企业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围绕脱碳化转型发展核心方向,结合自身实际,加快转型发展,抓住新形势下的新机遇,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研究制定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新战略,科学调整核心业务板块,提出转型发展的新目标和行动计划。加强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强化节能降成本、减碳创收益,创新绿色低碳投融资合作模式,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夯实能源及碳排放数据基础,强化低碳节能岗位和队伍,完善配套激励机制。
作者:康艳兵,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系,现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