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探寻新机遇 展望新征程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经济峰会在京召开 详情

探寻新机遇 展望新征程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经济峰会在京召开

中国经济时报 / 2021-03-22 14:48:37
 
以“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为主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3月20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拉开帷幕。在当天举行的经济峰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知名学者和著名企业家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齐聚一堂,围绕论坛主题和相关议题展开研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安顺(正部长级)在分组会上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余斌分别主持分组会讨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分别在分组会上发言。
 
本次经济峰会共有3场全体会和7个单元39场分组会。3月20日上午8点30分,经济峰会以主题为“中美关系:风云五十年”的全体会开场,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巴基斯坦参议院外委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分别发言,美国前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分别作评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卢迈主持。
 
基辛格在视频发言中指出,近几年,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中美是两个伟大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所以有时候我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会有不同。但与此同时,现代科技、全球化传播和全球化经济,要求两个国家作出比以往更大的努力进行合作,因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取决于两个国家之间的理解。”
 
“我想强调,世界上工业和科技大国之间、中美之间,积极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基辛格说。
 
回望50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傅莹也表达了三点感悟。一是在处理中美两国关系时,要有以终为始的思考习惯,在大图景内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不被分歧所困,超越分歧聚焦合作。二是对比当年,如今有更多改善中美关系的有利条件。三是中美两国需要承担起历史责任。双方需要冷静客观地面对和解决分歧。
 
随后,在7个单元的分组会上,与会嘉宾围绕“中美合作新清单”“数字技术革命:走向大规模应用”“全球科技创新:塑造合作和竞争新规则”“释放消费新势能”“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透视种子与粮食安全”“开启区域经贸合作新篇章”“平台经济:促进共享发展”“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发掘城市群需求潜力”“促进全球疫苗公平可及”“中国经济双循环与跨国公司新机遇”等多个议题进行了讨论。
 
分组会中还包含了3场闭门圆桌会和4场对话会。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哈佛大学教授、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杰森·福尔曼,纽约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等国外学者和代表在对话会中围绕“未来十年:美国梦的危机与转机”“未来十年美国经济增长”“未来十年:创新能力与发展韧性”等议题与中国学者进行了深度交流。
 
此外,在当天中午举行的全体会上,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分别围绕“下一个颠覆性创新?”主题进行发言,引发热烈讨论。马斯克认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高速隧道等都是未来颠覆性的技术。同时,利用太空探索的创新还可以让生命走出地球,去探索其他的星球来确保我们可以保持意识的传递和延续。薛其坤则从物理学家的角度出发,认为下一个重要的颠覆性技术将是基于太阳能的光电效应,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循环。
 
在当天晚上举行的全体会上,哈佛大学荣誉校长、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院长林毅夫,斯坦福大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迈克尔·波斯金,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分别围绕“未来十年展望”发表了看法。
 
萨默斯在展望未来十年的国际秩序时,重点强调要“同舟共济”,要在技术领域、金融领域等进行合作与创新。林毅夫结合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认为未来15年,中国可以实现高速增长,但也必须关注碳达峰等问题。朱民从世界发展的角度指出,金融稳定、技术创新、碳中和,这三股力量将会塑造今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五十年的世界,这也将使中国和全球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希望全球增长能在今后十年回到合理的水平。”波斯金在最后发言中展望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今年已是第22届。论坛始终坚持“与世界对话,谋共同发展”的宗旨,是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之间重要的对话平台,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沟通交流和学术传播作用。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