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树忠:把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中欧中美关系“黏合剂”
中国经济时报 / 2021-03-10 14:00:01
把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中欧中美关系“黏合剂”
——访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副所长谷树忠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当前中欧、中美关系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正处于加速重塑之中。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在全国两会期间建议将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中欧、中美关系的“黏合剂”。
中国经济时报:您在今年两会的提案中建议,将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中欧中美关系的强力“黏合剂”,主要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谷树忠:国际关系特别是双边关系往往需要“稳定器”或“压舱石”,“黏合剂”或“润滑剂”。由于文化、地缘、制度等差异性、潜在冲突性,从当前及可预期未来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有望成为中欧、中美关系不可或缺的“黏合剂”“润滑剂”。之所以这样说,理由有三,一是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国际共识。中欧之间已有广泛的共识并出现了良好的互动,中美(奥巴马政府及新任拜登政府)之间亦有广泛共识,并也已开始接触。二是气候变化是一个只有国际通力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难题。没有各国的共同努力,任由个别国家孤立主义、利己主义泛滥,便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三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欧、中美合作可以实现互利互惠,既可望在道义上、政治上得分,又可望在经济上有所收获,毕竟应对气候变化蕴藏着巨大商机。
中国经济时报:应当如何推进相关的合作?
谷树忠:中国要立足战略全局,切实将气候“黏合剂”“润滑剂”的国际关系思维贯穿到对欧、对美关系之中去。建议重点加强五个方面的“黏合”“润滑”。
一是坚持姿态“黏合”“润滑”,大力提升我国在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话语权、影响力。我国应与欧美等国在气候问题上持相近或相同的“高姿态”,加强双多边沟通协调,主动发起、积极参与各类高层次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会议,积极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鼓与呼”。可考虑对我国国内若干以气候或碳为主题的论坛进行必要的整合、升格,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世界级气候问题论坛,以增强我国在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是坚持官员“黏合”“润滑”,积极开展与欧美气候问题高官间的沟通与协调。鉴于欧盟委员会和美国拜登政府均设有重要内阁级别的气候问题官员,我国亦应相应地提高气候问题官员的等级。我注意到了,长期担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的解振华先生已经被任命为“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并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进行了初步接触。这是一个好的迹象和开端。但是,我认为,光这些还不够。鉴于气候问题的复杂性、系统性,特别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问题高度关联,建议可以考虑将其由隶属于生态环境部转隶国务院或其综合管理部门并设置有专业匹配、能力匹配的“工作专班”并配备具备较丰富的外交经验与背景的官员,着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与世界接轨的气候外交。
三是坚持责任“黏合”“润滑”,积极与欧美等国协调商定履行《巴黎协定》的国别责任清单。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在全面高水平履行好与我发展中国家地位相符合的责任义务的基础上,我国要切实履行好与第一大碳排放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相适应的碳减排、碳中和的责任义务。在此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与欧美等国的沟通协调,灵活商定各自分阶段履行责任清单。同时,也应注意与发展中国家协调对欧美气候策略的立场。
四是坚持行动“黏合”“润滑”,积极与欧美等国协调制订实施基于国家主权的科学可行、透明可查的碳中和行动方案。在坚持《地球宪章》所规定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协商制订各自科学可行、透明可查的碳减排、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行动目标、行动重点、行动措施、行动效果等。根据各自碳减排、碳中和路线图、时间表,加强中欧、中美间的行动关联、行动黏合,不盲动、不冒进。同时,也注意与发展中国家加强行动协调。
五是坚持权益“黏合”“润滑”,积极与欧美等国协调建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等领域合作机制。通过持续加强中欧、中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尽可能围绕气候问题“反演”经贸、人权、知识产权等国际共同关注的问题,建立与气候关联的语境。大力发展气候经贸、气候科技、气候教育、气候文化、气候人权等交流合作;加强清洁能源领域合作,建设绿色能源共同体;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合作,创造基础设施领域的新合作机遇;加强绿色金融合作,增进金融领域的合作,防止金融脱钩;加强贸易碳足迹跟踪分析与预警,减缓贸易关系中的碳摩擦。应对气候变化是可塑造的国际合作重要领域,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气候变化问题关系国家发展等重大核心利益,需要谨慎处理好合作与斗争的关系,既要加强合作,又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充分维护好我们的国家利益,谨防西方国家借气候之名削弱、遏制我们的发展权。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