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要关注全球经济复苏“三支箭”
国际金融报 / 2021-02-08 12:17:19
“预计2021年中国GDP增速将达到9%左右,CPI和PPI也会有所回升,中枢分别在1.7%、2%左右。”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疫情发生后经济复苏回升的一年。
带着一系列问题,《国际金融报》记者与国泰君安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进行了一场对话,试图找寻答案。
中国经济或呈“前高后低”
《国际金融报》:您如何预测今年中国GDP、CPI、PPI等核心经济指标的表现?
花长春:预计2021年中国GDP增速将达到9%左右,CPI和PPI也会有所回升,中枢分别在1.7%、2%左右。就经济增长而言,基数效应会使得GDP增速前高后低,但实际生产动能(环比)已处于顶部区域。随着疫苗的有序推进,经济增长动能将进一步向服务业传导,推动中国经济的全面恢复。与此同时,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的科技含量将愈发凸显,在“卡脖子”领域有望取得突破,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质量,奠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国际金融报》:中国经济增长又面临哪些不确定因素呢?
花长春:市场对于今年中国GDP的增速整体持有乐观态度。这主要基于2020年抗击疫情过程中,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众志成城下,凸显了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奠定了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坚定基础,并给了市场巨大的信心。
当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疫后经济的恢复期,中国经济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首先,中小企业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较大,保市场主体的任务依然艰巨,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市场预期,巩固经济复苏成果。其次,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前期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下所积累的债务问题、房地产市场泡沫等风险依旧需要防范,同时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再次,当前国际局势出现了新变化和新挑战,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要践行“双循环”的发展战略,发挥内需的支撑作用,同时要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坚决拥护开放,并通过开放倒逼改革。
全球朱格拉周期将启动
《国际金融报》:疫苗大规模接种序幕已然拉开,您如何看待全球经济后期的修复问题?
花长春:自2020年年中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先后出现三支“箭”:第一支“箭”,全球居民部门因服务业消费(如国际旅游)等暂停而使得储蓄存款大幅上升,从而带来了买房、买车、买各类商品的动能。第二支“箭”是在2020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全球库存周期启动。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出现第三支“箭”——全球朱格拉周期再启动,电子、计算机和通信(ICT)等新兴行业新一轮扩张周期,叠加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将使得全球设备投资回升。
当然,在全球经济后期修复过程中,需关注全球再通胀进程。居民部门累积的大量存款可能形成“堰塞湖效应”。虽然我们并不认为这会改变2008年以来全球低增长、低通胀的局面,但的确可能在短期形成较大冲击,有可能会导致全球流动性投放发生逆转。美欧QE的退出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全球资产价格带来冲击。
另外,全球经济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财富分配不平等或进一步加重。疫后的经济复苏更多呈现出K型复苏态势,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某些部分如金融等行业,从复苏中获得更多利益,而其他部分如服务业从业者等,则被抛在后面,这将进一步加剧不平等的问题。这很可能将在中长期困扰大部分经济体,尤其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
毫不夸张地说,财富不均问题将改变这些社会的政治生态,也会波及全球治理和社会稳定。2021年1月,因为这一问题,实际上已出现了两只“黑天鹅”——特朗普的支持者冲击国会山事件以及美国散户投资者在GameStop上逼空对冲基金,而这可能是这一问题的冰山一角。在美、欧,我们认为可能面临“罗斯福时刻”,再分配周期急需开启。
宏观杠杆率要强调“稳”
《国际金融报》:疫情之下,多数国家加大放水力度。对于中国来说,最紧要是做哪些举措来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资本市场在今年又会如何演绎?
花长春:对于我国而言,由于我国坚持财政纪律,货币政策保持在正常区间,因此我国当前的政策环境良好,空间较大。虽然2020年疫情导致我国宏观杠杆率的阶段性快速提升,但我们认为在2021年随着经济恢复,我国的宏观杠杆率将逐步回落。因此,当前我们最紧要的就是要保持经济复苏的良好态势,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巩固经济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坚持“双循环”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
“稳宏观杠杆率”是维护我国经济金融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各方的共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是“稳”。有研究发现信贷占GDP比重在5年时间内上升30个百分点的43个经济体当中,有38个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或经济衰退。此外,杠杆率的过快下降也会带来风险。因此,杠杆率要强调“稳”。
在稳定杠杆率的基础上,需要政策的“不急转弯”。我们此前也提及,我国中小企业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较大,仍然需要政策的扶植。
另外,资本市场的红火在今年大概率会有一定的减速。金融与实体脱节的问题在2020年的表现较为严重,2021年随着经济的复苏,这一问题有望缓解,但是资产价格的估值仍然偏高。长期慢牛更有利于发挥金融市场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
消费将成经济核心驱动力
《国际金融报》: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是否有必要担忧外贸出口问题?
花长春:我们认为消费会成为核心驱动力。一方面是双循环格局下内需的释放,另一方面在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后餐饮、旅游等服务消费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更大。
在促进消费方面,我国在2020年推出的系列免税政策展现出了良好的效果,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21年在继续扩大高质量产品供给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降低人民群众的生活成本与负担,释放消费潜力。在这方面要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建立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加大在医疗和教育等领域的改革与投入,降低人民群众的医疗成本、教育成本。同时,要适度、逐步推进税收调节等再分配政策,防范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关于出口,我们认为未来还将有一定的韧性,衰退的风险较低。2020年我国外贸企业除了因自身产能的稳定性抢占了别国的市场份额外,更主要的是借助这样一个契机,实现了自身产品供给打入到此前未进入的产业链体系中,实现了技术和标准的突破,展现了我国制造业能力的升级。在发达经济体疫情及疫苗接种均不及预期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将逐步巩固,从而长期占据全球产业链中的有利地位。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出口的衰退风险较小,这背后体现出了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和标准的升级。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