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中国宏观政策将为2021年经济持续复苏护航 详情

中国宏观政策将为2021年经济持续复苏护航

大公国际 韩熙良 / 2021-01-26 16:49:52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国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在一系列宏观政策作用下,经济运行先降后升、稳步复苏,全年经济实现正增长。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年,同时是国内疫情高峰过后的第一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召开,已为2021年及“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并强调在确保短期宏观政策稳定与连续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主要手段,其他政策紧密配合,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毫无疑问,2021年宏观政策将为经济继续复苏提供支撑。2021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除了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在于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从政府发力向市场发力的平稳过渡。
 
本报告侧重分析我国的货币、金融、财政政策。本文首先回顾了去年以来的政策变化,之后对2021年的政策走势做出判断,最后结合“十四五”规划建议总结出中长期政策要点。
 
一、2020年,我国加大了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为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0年,在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引领的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据初步核算,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全年经济增长2.3%,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0年,人民银行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货币政策:上半年为应对疫情冲击和支持复工复产,货币政策整体明显宽松;下半年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企稳复苏,货币政策边际收敛,强调防控金融风险。总量方面,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包括一次全面降准和两次定向降准)共释放1.75万亿元长期资金,并分层次、有梯度地推出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202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0.1%,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3%,比上年末高2.6个百分点,货币和社融的增长对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保市场主体发挥了积极作用。利率方面,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两次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成功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随着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完成,LPR变动将可以影响到绝大部分贷款,原有的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被完全打破,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结构方面,为增强帮扶小微企业的质效,人民银行创设了两个直达工具,其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旨在缓解小微企业贷款还本付息压力,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旨在提升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占比。汇率方面,为应对人民币快速升值压力,人民银行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之后又宣布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有效确保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020年,我国金融部门支持实体经济跨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凸显,同时监管部门加强处理问题金融机构和整治市场乱象,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首先,在人民银行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加大了信贷供给规模,在支持稳企业保就业、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9.63万亿元,其中对民营企业、普惠小微企业、制造业、新基建等方向贷款增长较快。其次,金融机构盈利水平和资产质量有所下滑,但主要经营指标仍处于合理区间,风险可控。去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8.3%,主要是银行体系向实体经济让利,以及加大拨备计提力度,前瞻性应对未来不良贷款上升所致。最后,监管部门严厉打击金融机构违法行为和各种市场乱象,确保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一方面,“安邦”“明天”“华信”等违规金融集团以及恒丰银行、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机构风险得到有序处理;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互联网贷款、资金违规使用、违规收费等市场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2020年,财政部贯彻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提高赤字率、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创新资金直达机制、加大减税降费规模、加强预算平衡五个方面。具体来看,首先是提高赤字率,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2020年我国财政赤字率提高至3.6%以上,赤字规模达到3.76万亿元,其中中央赤字2.78万亿元、地方赤字0.98万亿元。第二,加大债券发行规模,增加政府支出,扩大内需。去年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用于抗击疫情、防汛救灾、“三保”支出,以及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3.75万亿元,主要用于有一定收益保障的政府投资项目,少量用于补充银行资本。第三,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截至去年底,2万亿元直达资金已基本下达到位,地方实际支出1.52万亿元。第四,加大减税降费规模,对冲市场主体经营困难。我国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保护市场主体是稳定就业和发展经济的前提。去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2.09万亿元,预计全年不少于2.5万亿元,将有效缓解市场主体经营负担。最后,加强预算平衡,应对减收增支影响。去年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5万亿元,同比下降5.3%,降幅连续7个月收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78万亿元,同比增长0.7%,年内首次实现转正,重点领域支出得到保障。
 
二、2021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重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从政府发力向市场发力的平稳过渡;短期政策操作强调稳定与连续。
 
尽管2020年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经济复苏趋势已经形成,但从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2020年制造业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是负增长,同时海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外部环境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我国经济基础尚不牢固,2021年经济继续复苏依然有赖于科学精准的宏观政策支持。
 
2021年我国经济将保持复苏态势,但复苏之路将会是曲折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继续推进重大制度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从政府发力向市场发力的平稳过渡,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加强需求侧管理,促进供需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今年疫情影响难以完全消退,需要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保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与连续,防止政策“断崖式”退出。
 
2021年,我国货币政策将以稳健中性为主基调,以灵活精准和合理适度为主线,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目前,相比海外主要经济体,我国货币政策空间充足、手段多(例如,疫情期间我国使用了具有抵消效应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工具,并未使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产生大幅波动);遇到特殊时点(如疫情出现反复),人民银行可通过降准、降息等方式平滑经济波动。总量上,人民银行将保持银行系统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同时将继续运用结构性工具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包括延长帮扶小微企业的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期。价格上,人民银行将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具备进一步下行空间,可能时点是当经济增长曲线出现向下倾向之时。由于中美两国经济前景继续分化,人民币汇率仍将处在升值通道。虽然人民银行已经退出对外汇市场的常态化干预,但针对市场“单边下注”问题,依然会做出反应,因此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的可能性不大。金融方面,商业银行仍然是实体经济获取融资的主要渠道。今年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恐将继续下行,主要线索是“房住不炒”背景下房地产相关贷款规模将被压降以及一些延期还本付息企业的信用风险尚未完全显现。今年政府将继续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由于间接融资具有对中小企业和创新经济支持力度不足的弊端,也是推高宏观杠杆率的主因,今年我国将继续加大资本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2021年,我国财政政策将保持积极,维持适度支出强度,强化对重大战略、重要任务和重点改革的资金保障。预计赤字率将在3%以上,抗疫特别国债大概率将消失,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小幅收敛,同时继续施行减税降费政策和财政资金直达机制。首先,今年的财政赤字率将相较去年略低,但大概率会维持在3%以上。一方面,实体经济稳步复苏大背景下,对我国税收贡献最大的民营经济复苏势头相较国有经济仍然偏弱,政府主导的经济复苏计划向民营经济有效传导依然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去年执行的超常规减税降费政策将会退出,回归到常态化帮助企业减负增效上来,而减收缺口需要通过财政赤字进行弥补。其次,政府债券发行品种和规模将缩减。随着疫情和经济形势好转,具有明显“专款专用”特征的抗疫特别国债大概率将会在今年退出;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将相较去年小幅下降,更加强调资金与项目有效衔接,避免再次出现“钱等项目”问题。另外,财政管理将注重对关键领域的资金支持,包括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等,提高对重大战略、重要任务、重点改革的财力保障能力。最后,创新资金直达机制将会得到延续。去年财政部为提高响应速度而创建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有效确保了资金快速直达市县,不仅缓解了基层财政压力,而且提高了中央对地方资金使用的监测与指导。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研究建立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将其纳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要拓展直达资金范围,力争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的全覆盖。
 
三、中长期政策重在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议,从中长期看,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货币、金融、财政体制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货币与金融方面改革包括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资本市场、扩大金融开放等,体现出金融系统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的宗旨和原则;财政方面改革包括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等,体现出现代财税体制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整体而言,中长期政策重在深化财政、货币金融体系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2020年,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走在世界前列,全年经济实现正增长,充分彰显了我国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和宏观调控能力。2021年,我国经济将保持复苏态势,但复苏之路会是曲折的,需要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宏观政策的稳定与连续。2021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长期看,宏观政策重点是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