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度解读
新华社 / 2020-12-18 18:58:56
作为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对2021年的工作作出新的部署,多领域改革将迎来新突破。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正陷入深度衰退,发达国家强刺激政策风险外溢,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
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稳步恢复,但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为帮助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全面把握、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由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主办的“202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度解读”将于2020年12月26-27日在北京举办。
扫码观看会议直播
延伸阅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处于“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历史焦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会议在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为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为经济政策划出了重点。
会议指出,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在一季度同比下降6.8%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二季度同比增长3.2%,三季度进一步增速至4.9%,“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的强劲复苏也为世界经济注入活力。在经济复苏的同时,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5G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投入正式运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央企公司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中国签署RCEP并加强了同日韩及东盟的联系、双向推动“请进来”和“走出去”。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彻底告别绝对贫困。
会议在肯定目前已取得发展成绩的同时,也指出国内国外仍存在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国内风险主要来源于房地产行业与债务。房地产成为今年驱动经济回升的主要因素,受疫情与政策的双重影响,预计明年房地产行业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债务风险积累并逐步显化,持续上升的企业杠杆率和2021年可能出现的更高企业违约率,都将给银行业带来重大风险。由于经济的下行压力,部分城投债违约的压力也客观存在。国外风险主要来源于新冠疫情与出口。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更持久更严重,目前全球疫情形势尚不明朗,二次疫情的苗头已经在一些国家出现。出口面临不确定性,受益于得力的疫情防控、相对完备的产业链以及国外消费端刺激,今年我国出口不降反升、打破出口记录。然而消费端刺激难以延续,随着疫情最终得到控制,明年我国出口大概率出现回落。
面对以上风险和不确定性,明年宏观政策整体上强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结构上有所调整:财政政策上对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要增强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主动作为;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要抓实化解,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货币政策加入对“精准”和“合理”的考量,并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另外、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重提“需求侧管理”,对需求侧进行有效制度安排;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拓展了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相关内容;房地产重新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值得重视;加快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财政政策:“积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财政政策方面,去年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没有改变,但在强调“提质增效”的同时突出“更可持续”。在主要任务上,今年会议对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有了全新的要求。一是要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二是要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一)经济发展“更可持续”。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经济“更可持续”发展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从“减税降费”转移到财税体制改革以及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包括“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预计明年财政政策将结合需求侧管理,加强对于新基建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另外,可能会推出税制上的改革。
(二)财政政策“更可持续”。受疫情冲击,今年发行新增专项债3.75万亿,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在赤字率首次突破3%的国际警戒线、达到了3.6%的背景下,会议要求财政政策“更可持续”,强调“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同时“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倡导“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考虑到2021年实际经济增长预期为8.2%,财政政策仍具有调整空间。未来财政政策大概率不会收紧,但会主要依托经济增长逐步回归常态。今年地方债额度大幅增长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率已接近红线,结合会议提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要求,预计明年财政赤字率可能有所降低。
二、货币政策:“稳健”、“灵活精准”、“不急转弯”
货币政策方面,会议明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没有改变,同时强调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受到基数原因,预计2021年名义GDP增速可达到9.95%,为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一)货币政策保持和前期政策之间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既不搞大规模刺激,也不贸然收紧,在政策走向中性基础上预调微调,令各类主体形成稳定预期。同时继续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推动经济在合理区间内运行,预计结构性工具的使用将成为明年常态化的政策操作模式,引导资金流向国民经济的重大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
(二)货币政策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受新冠疫情冲击,今年银行不良资产率和宏观杠杆率均有所上升,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为1.96%,较去年同期上涨0.1个百分点,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已达270%,较去年末提升25个百分点。会议强调货币政策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同时伴随着“包商银行打破刚性兑付”和债券市场频频“暴雷”事件的发生,会议首提“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预计会加大力度健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防范资本市场风险。明年的信用政策大概率会更加克制,一方面是经济逐渐恢复,刺激的必要性在减弱;另一方面是出于防风险的需求,上半年信用大幅宽松后,部分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等资产领域,企业信用扩张的过程中资质下沉的现象也明显变多,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杠杆率也大幅攀升。不过随着经济逐渐恢复,宏观杠杆率趋稳也是可以预见的,未来的关注点更多在于风险的防范。
三、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列为明年首要重点任务,足以体现党中央“科技强国”的决心和信心。科技发展的重点也从去年的“成果转化”转变为今年的“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而受国际环境以及自身发展战略需要,近年来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也被频繁提及。通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基础科技战略力量的增强,要在一些基础科学上要加大国家投入。例如,在科研人员方面,中国与发达成员存在较大差距,2018年我国每百万人中科研人员仅1307人,不及美日欧90年代水平。要想办法尽可能的支持重点基础产业,比如在芯片、量子计算、空间探索等技术上要加强;第二是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优化变革,现在不论是高等学校还是科研机构,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都还比较传统和僵化,必须要去改变这种体制机制;第三是科技应用生态构造能力的提升,构建科技创新的产业新生态是应用创新领域里的核心一环。
考虑到经济的和产业的安全性,今年国家把科技创新放在明年重点任务的第一条,包括明年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科技对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会越来越大。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越性,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将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相结合,“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此次会议明确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强调“自主”的发展思路。通过统筹推进科技进步,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另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将促进和支持科技创新列入政策目标。二是营造良性科研生态,首先,要形成开放包容的人才交流生态,在“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同时“加快国内人才培养”;其次,要形成奖惩明确的成果激励生态,“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坚决严惩学术不端行为;此外,要形成规范良好的科技伦理生态,“规范科技伦理,树立良好学风和作风”。
四、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自主可控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目标,面对近年来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未来仍然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强化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加快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从供给方保障形成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确保明年开局之年为“十四五”及中长期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增强对产业链的自主可控,特别要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下功夫,迫切解决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卡脖子”问题,在关键技术和产业领域上占据一定制高点,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这是因为,我国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行业多为初级商品,而多数科技行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下游,仍受制于发达国家,未来需要加大这方面发展的力量。在产业精耕细作上既需要加大资金、资本投入又要培育工匠精神,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围绕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和关键节点发力,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增强在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中的能力。
在“产业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方面,下一步要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在产业优势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着力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强化基础研究,统筹规划并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任务,进一步提升在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领域的领先地位。
本报告出自中宏国研《中央、国务院常务会议深度研究》系列报告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度解读报告,报告订阅请加微信咨询,微信:chainzhangbo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认为,今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历经艰难险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的结果。
会议指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5年持续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会议强调,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只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够作出正确决策,确定最优路径,并依靠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只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就一定能够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发挥出攻坚克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能量;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只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一定能够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大机遇;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
会议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要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要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会议强调,明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会议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明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要加快国内人才培养,使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要规范科技伦理,树立良好学风和作风,引导科研人员专心致志、扎实进取。
二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要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要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共性技术供给,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三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要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继续发挥关键作用。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体系。要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统筹好产业布局,避免新兴产业重复建设。
四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要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要大力提升国内监管能力和水平,完善安全审查机制,重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安全。
五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六是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字规则。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七是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国有和民营企业都要发挥功能作用。要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
八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会议指出,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继续艰苦奋斗。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要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分类调整优化,留足政策过渡期。
会议强调,要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合理把握宏观调控节奏和力度,精准有效实施宏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加活力。要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机制和政策,更加注重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农业生产,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要加强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
会议指出,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督查、督导等工作要规范进行,讲求实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努力成为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要增强补课充电的紧迫感,自觉赶上时代潮流。要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经济社会风险,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要继续深化社会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疫情防控要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严防死守,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要安排好“两节”市场供应,确保基本民生,做好困难群体兜底工作。
会议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中央管理的部分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