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经济蓝皮书提出经济工作五方面政策建议
人民政协网 / 2020-12-15 12:39:38
12月14日,《经济蓝皮书:202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2020年,我国经济主要指标持续恢复,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对此,蓝皮书提出2021年经济工作的五方面政策建议。
该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蓝皮书指出,2020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恢复,产品和行业增长面扩大;保护市场主体政策取得预期成效,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脱贫攻坚整体进展较好,全面脱贫目标圆满完成;稳就业保民生举措成效明显,城镇新增就业达到预期水平;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经济增长新动能显著增强;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发展活力持续提升。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疫情影响仍在持续,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需求端恢复仍滞后于生产端,国内有效需求有待释放;部分企业经营仍较为困难,创新链短板亟待补强;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仍较突出,结构性失业制约民生改善;地方财力艰难支撑地方事权,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基层运转压力仍然较大等困难。
对此,蓝皮书分析指出,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推动经济持续复苏。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加大疫苗和药品科研攻关及国际合作力度,做好加快有效疫苗产能提升的前期准备,深化新冠药物研发国际合作,提升科学防控能力;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
蓝皮书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应更加注重可持续性。2021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仍需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规模,以支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调整经济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一是若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建议财政赤字率按照3%左右安排,继续发行专项债券,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注重提质增效。显著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加强对“卡脖子”项目的有效支持。综合运用税收优惠等方式,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导资本、资源向战略关键领域聚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细化疫情期间财政直达资金分配管理办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三是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提高投资效益,防止项目资金过于分散造成资金闲置,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支持扩大教育、文化、体育、养老、医疗等服务供给,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支持扩大农村消费,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四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与民生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住房保障、节能环保、文化体育与传媒等重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推动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相关领域的支出政策和机制设计,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更加注重前瞻性、精准性和时效性。当前,海外疫情仍在蔓延,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货币政策既要立足国内、以我为主,也要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一是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基本稳定、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恢复,货币政策应适时逐步退出疫情期间稳健偏宽松的状态,回归稳健中性,实现广义货币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速度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同步。二是中国经济在2021年一、二季度大概率将出现疫后恢复性反弹,与此同时疫情冲击导致的基期翘尾效应还会进一步放大主要经济指标的反弹力度,对此货币政策当局要前瞻性地预判和甄别,警惕基期翘尾效应导致的误判。三是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做到流动性有收有放、结构优化。落实好直达货币政策工具,适度增加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四是在LPR报价利率和贷款平均利率降低的基础上,增强利率定价弹性,通过价格机制引导信贷资源配置结构走向优化。五是及时研判国际收支变化,警惕资本项目下的资本流出,避免人民币汇率短期内急剧波动。密切关注美欧等主要发达国家央行货币政策调整,防止内外利差和流动性松紧差大幅变动对中国经济金融体系造成负面冲击。
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做到稳存量、扩增量和提质量有机结合。一是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各类市场主体运转活力。协助暂时性经营困难企业加快夯实自身发展能力,纾解中小民营企业获得金融和优质人力资源等要素的困难,促进初创企业健康壮大,完善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就业支持体系,确保就业机会得到持续创造。二是紧密关注重点群体就业,提供多元化、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实名清单,重在畅通毕业生与用人方之间的信息流和增加匹配机会,利用线上线下两种通道,增加毕业生专场招聘场次,面向基层和相对落后地区提供更多公共就业岗位,强化对低收入家庭毕业生的就业帮扶。畅通高校毕业生继续深造、参军入伍、自主创业等通道。保障外出农民工公平享受就业服务,全面清理部分城市对于灵活就业人员的不合理限制,降低农民工在务工地的住房、医疗、子女照料等方面的成本,加大力度完善返乡入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帮扶政策。以鼓励市场化就业为主、定向招录为辅,妥善解决退役军人就业,鼓励职业院校扩大对军转、农民工、失业群体的招生。用足用好失业保险基金,确保失业人群基本民生,完善再就业服务。三是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力度。重点针对农民工、产业结构调整溢出的非熟练工人、就业困难群体等劳动力群体,实施大规模的公共就业培训,确保技能培训有成效,确保年底实现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群比重达到四分之一以上,鼓励企业实施师带徒技能提升模式。四是促进市场性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将其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给予必要的政策性支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在人力资源服务业中的应用,以此推动就业匹配质量提升。
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当前宏观调控应改变以往仅着眼于短期的视角,兼顾短期与中长期,统筹做好跨周期设计和调节。一是根据经济恢复进度,适时适度调整逆周期调控政策力度,增强政策的前瞻性。在需求端恢复滞后的情况下,仍应维持一定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未来根据供需平衡动态变化适时调整财政货币政策力度。二是千方百计做好“六保”。“六保”是疫后经济政策的重要抓手,是底线和生命线。当前,“六保”中挑战最突出的是保市场主体和保基层运转。要防止旅游住宿、长租公寓、健身房、室内娱乐等服务业市场主体因日常经营长期中断而出现大面积破产倒闭。对于保运转、保工资、保基本民生出现困难的基层政府,应适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完善县级财政库款监测机制,加强监测监督,及时发现风险和解决问题。三是注重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主动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和支持银行补充资本金,主动应对不良率上升,防止风险积聚和蔓延。四是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力求同向发力,避免相互掣肘,防止政策对私人部门经济活动产生挤出效应。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