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持续深化 更好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金融时报 / 2020-12-10 09:52:42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开放迈出里程碑式的步伐。彻底取消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领域外资股比限制;不断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持续提高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程度……我国金融业发展进入了纵深开放的新阶段。
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而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则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央行研究栏目12月8日发布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的理论文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金融改革开放》提出,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发展要以内外循环相互促进为目标,深化金融业高水平开放,同时注意防控系统性风险。要以金融开放推动金融改革向精细化发展,通过高水平开放引进国际金融资源参与双循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调控、监管、市场之间更友好的结合,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通过国内金融业对外开放,可以引入国际高质量金融企业和先进管理经验、经营理念等。”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机构竞争合作,能够推动国内金融业由粗放型向集约精细化经营模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另一方面,金融业开放也将改变国内金融市场生态和政策环境,倒逼国内加快监管制度和市场规则方面改革,推动国内深度融入全球市场。
在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中,如何继续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在优化制度环境层面,陈雨露指出,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推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采取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分阶段、有步骤地培育资本市场工具、扩大外国金融机构的参与、放松资本账户交易管制。此外,可以自贸试验区、自贸港建设为抓手,探索更高程度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为资本项目开放积累经验。”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义举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此同时,陈雨露提出,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优化内陆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李义举认为,2020年2月《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11项措施,将为上海的金融开放按下加速键。未来,需继续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陈雨露谈到,要进一步完善跨境人民币政策框架,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人民币使用的便利化程度和接受度,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也认为,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深度、广度不断增加和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人民币在国际应用范围和国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需求将不断增加,要顺应市场的需要,不断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投资、交易和储备功能。
不过,也需要注意,在开放环境下,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更复杂,特别是跨境资金流动易受全球金融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处理好金融开放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
李义举建议,未来,可建立资本流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一方面,微观监管上要重点监测机构及企业的跨境交易行为,维护外汇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宏观监管上要采取合理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增强逆周期管理能力。同时,增强监管沟通,构建统一的监管框架,提升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有效性。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