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副市长殷勇:绿色金融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财经杂志 / 2020-11-26 10:04:13
“金融是资源配置的工具,要实现绿色发展目标,我们的资源要从高污染、高耗能、高碳行业配置到绿色、低碳、无碳的行业”,11月25日,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在“《财经》年会2021:预测与战略”上表示,“单靠市场的力量仍然难以实现这种资源配置的转换。”
在会上,殷勇指出,为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需要加快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碳达峰和碳总中和的目标形成了强有力的倒逼机制,将给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转变。
其次,绿色金融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关键的作用。目前,全球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量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者,绿色信贷规模超过10万亿人民币。提出碳排放目标将给绿色金融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一是形成巨大的碳交易市场;二是绿色风险的分析更具有现实的意义;三是监督执行评估的机制会进一步的加强。
最后,殷勇表示,北京将绿色金融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目前,北京的绿色信贷规模超过1.2万亿,居全国前列。未来,将从“建设面向全球的碳市场、鼓励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深化绿色金融交流合作、打造绿色金融的示范样本”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的服务体系,助力中国如期实现碳排放的目标。
以下为殷勇发言实录:
今天很高兴参加财经年会,这是我们财经年会首次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我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对我们财经年会落户副中心表示中心的祝贺!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格局带来很大的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恢复增长。当前,我们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的发展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这样一个即将迈入新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我们要落实好新发展理念。我今天就想围绕着发展绿色金融跟大家分享几点认识和体会。
第一,绿色低碳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
当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共同的严峻挑战,像近年来引发广泛关注的澳大利亚的山火、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大火,还有美国西部的山火,等等这样的自然灾害,北极冰川加速融化等一些自然危机,都跟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今年9月份世界气象组织发表了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新冠疫情发生后全球碳排放虽然经历短暂的下降,但是随即迅速反弹,全球气候变化并没有因为新冠疫情而止步,总体来看全球的温室气体浓度仍然在继续上升。今年9月22号,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习主席的宣誓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规划了发展的路径。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年排放大概是160亿吨,年净排放大概是100亿吨。为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我们需要加快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降低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碳排放强度、降低化石能源消费、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践行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节能消费的方式,发展碳捕捉,利用和分储、封存等负排放的技术。碳达峰和碳总中和的目标形成了强有力的倒逼机制,将给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转变。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绝不意味着不发展,更不意味着发展倒退,而是在气候目标约束下提高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更好的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和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第二,绿色金融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绿色金融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而提供的金融服务,过去十几年绿色金融无论在理论、政策和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球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量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2016年中国银行人民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迅速,政策支持体系、产品创新体系、标准认证体系等都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完善。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者,绿色信贷规模超过10万亿人民币。不仅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也为全球绿色金融治理扮演了引领的角色。
金融是资源配置的工具,要实现绿色发展目标,我们的资源要从高污染、高耗能、高碳行业配置到绿色、低碳、无碳的行业,但是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障碍:一是从成本上采用清洁能源的成本还高于化石能源的成本。二是从外部性上高排放、高污染的负外部性没有充分的反映到成本中,而清洁能源的正外部性没有反映到相关的收益中。虽然随着技术进步,清洁能源成本在不断降低,但是单靠市场的力量仍然难以实现这种资源配置的转换。
过去围绕克服这样一种转换的障碍,解决的思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约束性的,比如说赋予企业碳排放的额度、配额,超过配额就要支付费用。通过碳交易将碳排放的外部成本显性化。但是由于各国没有达成强制性的承诺,也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这种机制是软性的,所以各国的碳市场一直没有发挥主导的作用。二是倡导性的,比如说倡导金融机构采纳并实行赤道原则,践行ESG理念,这些倡导性的措施同样没有约束性,甚至会被滥用,成为企业营销的噱头,造成洗绿、漂绿等问题。仅仅通过这些措施也无法实现碳排放的目标。
因此,我国提出碳排放目标的重要意义,就是使得约束成为刚性,碳排放的路径更加清晰、明确、具体化,这将给绿色金融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
一是形成巨大的碳交易市场,碳排放将成为生产要素中的重要部分,碳市场将成为与股票、债券、外汇、商品一样的重要市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将可以更有效的充分的发挥,促进资源向环境效益更优的行业聚集。
二是绿色风险的分析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对企业而言,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性、盈利模式、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可能面临根本性的改变,那些碳排放强度大,无法完成技术转换的行业或者企业有可能被淘汰。市场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预期也会发生改变,对企业的估值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对金融机构而言,资产的质量可能发生变化,一些原来安全的资产可能会变为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不是由于信用风险产生的,而是由于气候环境的风险因素所带来的,气候风险的剂量变得更为重要而紧迫。
三是监督执行评估的机制会进一步的加强。碳排放量是要通过一定的剂量手段显性化,从国家层面要通过对各类能源消耗和利用进行更精准的统计,使得碳排放的总量更清晰、更加明确。从微观层面,对各类主体的碳排放的剂量监测、评估、执行的机制要更加全面加强。这些都会为绿色金融提供基础条件,创造发展的市场空间。
第三,北京将绿色金融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较早就指出,北京要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在新版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北京要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北京作为首都践行首善标准,一直是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北京发展绿色金融具有良好的市场、技术和政策基础,发展成效明显。目前,北京的绿色信贷规模超过1.2万亿,居全国前列。绿色债券的发行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北京节能环保领域上市公司的数量在国内占比超过10%,总市值居全国的首位。北京碳市场碳配额成交价格是全国平均成交价格的4倍,表明我们的碳市场较好的实现了碳定价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
2016年-2019年,北京重点碳排放单位的碳强度累计下降了16.5%。
未来,我们将在人民银行等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的服务体系,积极申请和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引导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助力中国如期实现碳排放的目标。
一是建设面向全球的碳市场,我们已经将北京环境交易所改造提升为北京绿色交易所,未来就是要对标国际领先的碳市场标准,积极发展自愿减排交易,探索绿色资产跨境转让,同时借鉴国际碳市场中碳期货、碳期权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新型的碳金融工具。
二是鼓励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继续支持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的发展。形成更多绿色金融产品案例,更好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和激励约束功能。依托北京金融科技领先的优势,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开展环境风险的评估,提高绿色金融资产定价的基础。
三是深化绿色金融交流合作,近年来我们搭建了北京“一带一路”绿色投资的原则,中英绿色科技创新与投资中心,等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未来北京还将进一步发挥国际交往中心的优势,面向国际分享交流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支持绿色金融国际组织在北京发展,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绿色技术转移和投融资国际合作,将北京打造成中国推动和参与国际绿色金融合作的主要窗口。
四是打造绿色金融的示范样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重要的一翼,“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是副中心最突出的重点和亮点,我们将把城市副中心作为绿色金融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大力推动发展绿色金融。目前北京的绿色交易所,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一批标志性的项目已经落户城市副中心,未来我们还在推动一批绿色金融机构和示范项目在副中心落地,支持金融机构在副中心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的改革创新试点,率先引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样本,努力使副中心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
最后,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