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专访毕马威朱文伟:绿色金融将迎新一轮发展机会 详情

专访毕马威朱文伟:绿色金融将迎新一轮发展机会

中国经济时报 / 2020-11-03 13:07:55
毕马威朱文伟:绿色金融将迎新一轮发展机会
 
“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业与绿色产业的桥梁,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形式。”毕马威中国商业报告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主管合伙人朱文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面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产业发展历史机遇,如果节能环保企业与绿色金融机构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可以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在助推生态环保方面作出了哪些突出成绩?
 
朱文伟:绿色金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与引导作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中,同时,将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绿色金融实践发展为环境污染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引下,绿色金融发展由政策到市场,由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系列的绿色金融促进生态环境治理、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优秀案例。例如,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国21家主要银行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绿色债发行规模、生态环保类绿色基金数量稳步增长。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此外,各地也在不断创新发展气候类保险、森林保险、农牧业保险等新型绿色保险险种,提高企业自身的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缓释气候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虽然各国之间分歧很多,但是保护全球环境依旧是共同目标。在全球各国疫情肆虐的今天,会否是我国在环保领域成为表率的契机?
 
朱文伟:截至2020年10月底,新冠肺炎疫情依旧在全球肆虐,许多发达国家的每日新增病例依然没有出现减少的迹象,相比较而言,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的成效堪称表率,在成功抗击疫情之后,经济发展也在逐步企稳回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20年10月13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而在对抗疫情之外,以应对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议题也是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话题和前进方向。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计划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相比于发达国家从碳排放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的过渡期有50年左右的时间来说,中国的过渡期只有30年,这意味着我国在能源和经济转型、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减排的强度都要比其他发达国家要大得多。因此在后疫情时代,我国宣布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说明我们在环保领域即将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措施,而这也是我国在环保领域成为表率的良好契机。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在恢复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您觉得有哪些难点,又有何建议?
 
朱文伟: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势必会对一些传统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传统产业为做好节能减排,其运营成本也会有一定的提升。但对于一些新兴产业,比如新能源产业、绿色金融等,都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会。
 
但难点在于,这需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社会各界节能减排的要求,并且做到切实贯彻落实,避免环保要求不切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实际,这需要长效机制的完善以及社会对于环保意识的提高。同时,还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氛围,让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由政府强制要求、企业被动应对到企业主动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这样才能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中国经济时报:请您对我国未来绿色金融助推绿色环保作出展望。
 
朱文伟:绿色环保产业和绿色金融是紧密联系的命运共同体,互相支持、互相促进。面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产业发展历史机遇,节能环保企业与绿色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业与绿色产业的桥梁,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形式。
 
近年来,绿色金融业务蓬勃发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发布了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对规范和引导绿色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相对于庞大的绿色市场,绿色金融仍有一定的不足。针对中小型环保企业、节能服务企业的绿色金融产品较少,还难以适应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增长的需求。发挥好绿色金融的支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标准,加大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完善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在支持绿色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绿色金融的支持作用不断完善后,将会对促进绿色环保产业蓬勃发展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方面的期望目标也将更容易实现。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