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逻辑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董志勇 李成明 / 2020-10-20 11:44:40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面对外开放的主动选择。中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目的是掌握中长期发展主动权,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更深层次融入全球经济,并推动建立开放型世界经济,带动全球经济走向繁荣。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之间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方面,国内大循环是主体,要求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并不是“闭关锁国”,而是为了更好融入并带动国际大循环。另一方面,国际大循环是支撑,通过国际大循环能够为国内大循环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多动力。因而,畅通国内大循环是掌握主动实现国际大循环的前提,而畅通国际大循环是加快实现国内大循环的保障,最终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10]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最终归宿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价值实现,基于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带来的强劲增长动力,带动全球经济走出深度衰退的泥潭,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迎接新全球化浪潮。同时,全球经济的复苏必然也会反过来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二)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是主体,畅通国内大循环是中长期的工作重心,是要集中力量重点做好的事。要求重点完善内需体系和推动创新,消除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存在的扭曲和梗阻问题,实现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相互促进。
在生产方面,关键在于“补短板”。中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面对部分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限制,中国需要加快“补短板”,摆脱“卡脖子”问题,这既要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要求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引进更多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在分配方面,关键在于“强能力”。我国虽然近年来收入差距有所缓解,但总体仍处于较高水平。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提到,中国仍有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内需的基础在于收入,有收入才有持续消费能力,消费能力不足限制了中国内需空间,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成为完善内需的重中之重。在流通方面,关键在于“降成本”。这就要求在隐性成本和显形成本上同时发力,既要注重市场建设和制度供给,降低隐性制度成本,又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通成本。在消费方面,关键在于“提意愿”。完善内需体系意味着人民不仅要具有消费能力,同样需要具有消费意愿。中国长期存在高储蓄,消费意愿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这就要求我国重点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让居民“放心”消费。
在双循环中完善内需体系与过去强调的扩大内需具有本质区别,当下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完善内需体系更注重需求的结构,强调市场主体的活力,居民消费主导而非政府主导拉动,需要制度供给实现结构性改革,释放长期发展红利;而过去强调的扩大内需更多是需求管理的层面,强调财政政策等政策工具作用,是通过政府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方式管理需求,刺激经济,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可以应对外部冲击,但并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长期问题。
(三)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掌握主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全球化逆潮中,国内大循环为主不是“闭关锁国”,不是对外脱钩,恰恰相反,而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动选择。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局面,就要把握对外开放主动权,推动更高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其关键在于提高中国经济的实力和吸引力。从需求方面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释放国内经济与消费潜力,做大经济“蛋糕”,不断完善内需体系,提高中国经济的吸引力,以更高水平融入世界经济。同时,开拓国际市场,带动中国资本和产品走出去。在供给方面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增长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同时,通过国际大循环引进更多先进技术,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动力,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对外开放也进入了新阶段,中国需要转变开放方式,更好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一方面,基于内循环的畅通,未来将更具长期增长动力,直接推动中国各层次国际化水平,尤其为金融对外开放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人民币资产也将具有高收益率高独立性特征,人民币资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提高,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以本币主导的资本账户开放。另一方面,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可以降低对外依赖,具有更强的经济韧性应对外部冲击,为国际大循环提供稳定“锚”,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推动形成全球治理新格局。
[作者简介] 董志勇(1969-),男,山东临朐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成明(1989-),男,山 东莒县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摘选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作者:董志勇 李成明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