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成都双流着力打造“航空经济”新高地,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 详情

成都双流着力打造“航空经济”新高地,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

中国经济时报 / 2020-10-19 11:20:38
原标题:成都双流: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
 
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地区,如何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成都双流区给出了答案——向“蓝天”要效益,着力打造“航空经济”新高地,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
 
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中面积最大、口岸功能最成熟的板块,也是双流区“航空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地,双流自贸试验区于2017年4月1日挂牌成立以来,凭借“大胆闯、大胆改、自主改”的思路,积厚成势,让双流区从天空走向了世界。
 
抢抓发展机遇
 
建设中国航空经济之都
 
2020年是成都“创新提能”年,也是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关键时期。双流区抢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提出“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的目标。
 
中国航空经济之都是什么?双流区在长期实践和探索中为其赋予了新的定位: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旗帜、空港公园城市为形态、适航产业体系为基础,“人港城产”融合发展、“校地企研”高度协同、“两场一体”良性互动、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城市功能集成完备、门户优势持续彰显的现代化国际空港都市区,是新时代“企业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长最快的地方”“干部人才心齐气顺勇争一流的地方”。
 
中国航空经济之都怎么建?双流区也给出了自己的方案。在“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理念的指引下,坚持从四方面推动工作改革,构建与城市能级、市民需求相匹配的工作推进新体系。
 
一是充分激发开放、科技、改革、文化四大动力,推动经济组织方式变革。发挥“聚外力、强内力、激活力、添魅力”的乘数效应,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示范。依托商务航线“飞机大、腹舱足、频次高”等优势航空区位条件,按照“打码头、强枢纽”思维,大力发展精品航线,打造区域性航空物流集散中心,提升空港商务枢纽地位。同时,放大用好空港口岸资源,与顺丰、中国邮政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抢先开通直达全球供应链节点城市的国际货运航线,强化巩固成都国家物流枢纽重要节点地位。
 
二是以“全生命周期”理念重构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四大环节,推动城市工作方式变革。聚焦空港城市需求开展城市规划,努力增强城市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发挥每一寸土地的价值,整体呈现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的格局美、风貌美、肌理美、和谐美。
 
三是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推动环境营造方式变革。坚持以营商环境、消费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引导空港公园城市发展回归人本逻辑、从供应导向转为需求导向,构建以事业成长性和生活宜居度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
 
四是统筹干部、人才和群众三大力量,推动组织动员方式变革。发挥市民群众城市建设“主力军”作用,围绕“亲才、重才、敬才”的价值取向和优化“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加快推动构建与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系,将引进外地人才和用好本地人才并重、高端人才与实用人才共抓、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融合,以人才引项目、以项目带人才。
 
六个“聚焦”
 
绘就中国航空经济之都路线图
 
对于建设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双流区有深层次的思考,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选择,是顺应现代空港城市演进规律、回应市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路径。
 
在实现路径上,双流区将重点突出6个“聚焦”。聚焦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构建与中国航空经济之都能级相匹配的创新动能结构。实施西部(成都)科学城双流分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中西部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国际创新合作交流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同时,结合适航产业发展,推出更多“源于双流、引领前沿”的硬核科技,在航空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双流领跑”。加速新基建,加快全域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数字孪生的城市大脑,到2025年建成面向未来、国内知名的新型智慧城市。鼓励区内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的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让“聪明的人”与“有钱的人”碰撞出创新火花、加速转移转化,建设全市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创新应用场,到2025年,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高到25%。强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坚持引进外地人才和用好本地人才并重、高端人才和实用人才共抓,聚焦产才双引,实施“空港英才计划”升级版。
 
聚焦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构建与中国航空经济之都能级相匹配的适航产业生态。增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产业集群效应,聚焦头部企业,壮大航空产业链,瞄准波音、空客等航空巨头和中国商飞、四川国际等重点企业从“补链、强链、延链”三个方面,建设航空动力小镇、国产民机维修基地。聚焦“芯屏端软智网”,依托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核集团等头部企业,集中发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6G、北斗星链等重点领域,形成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为成都世界级“屏—芯”产业生态圈核心承载。聚焦深度融合壮大生物产业,高水平建设天府国际生物城。进一步提升枢纽通道能级,借势“两场一体”运营模式、空间等资源释放,加快布局全货运基地航空公司,2025年前新开通10条以上国际货运航线,形成20条以上,覆盖全球重要节点城市的全货机航线网络,全面融入泛欧泛亚国际大通道和覆盖世界主要经济中心的国际供应链体系,让资本、商品、信息、技术、人才等先进要素资源加速流向双流区。做强高端商业商务平台,培育形成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培育新兴消费场景,营造国际空港商圈潮购等8大消费场景,实施成都电商直播产业园等12大消费项目,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00亿元,成为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板块。
 
聚焦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构建与中国航空经济之都能级相匹配的品牌价值优势。实施企业自主品牌培育行动,大力推进“个转企、分转子、小升规、大转强”,推动主导产业、高能级500强及贡献大的企业分支机构转为独立法人机构,加强近规近限企业培育,开展上市(挂牌)企业倍增行动,到2021年新增市场主体2万户、新培育上市(挂牌)企业16家,到2025年企业占市场主体比例提高到35%以上。打造全国知名的“企业咖啡时”品牌,深化市场主体诉求不拒绝制、分级派单制、三方测评制,推动三次产业全覆盖、市场主体全参与,构建“3+ N”企业幸福中心网络,全方位营造最具比较竞争优势、与国际无差别的营商环境。传承弘扬广都文化,把双流文化基因融入到城市肌理。打造全域旅游名片,集成机场内部及周边文旅产品和项目建设内陆首个机场体验休闲目的地,到2025年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200亿元。
 
聚焦公园城市示范区营城模式变革,构建与中国航空经济之都能级相匹配的城市形态品质。创新全生命周期的城市规划运行机制,重塑“一场两翼、东西互济、协同发展”城市空间格局,全面加强城市色彩、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通风廊道设计营造,以一流设计塑造一流城市形态。以“青山绿道蓝网”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精心雕琢航空大地景观,打造沿湖、沿河、沿交通要道生态绿廊,构建机场东西两侧双“井”字型城市绿地体系,夯实“一山一园两楔多廊”生态基底,打造“亚洲最美城市公园”,推动城市与自然指状交融、无界生长,以绿道为脉串联全域绿色空间体系,实现三级绿道成片联网,打造“回家的路”“上班的路”“休闲的路”,到2025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平方米。创新城市有机更新市场化运作机制,整体重构片区功能、业态、形态,实现“更新一片、蝶变一片”。以承办大运会等重大赛事活动为契机,发挥重大赛事的聚焦效应,让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在世界舞台高频次“上镜”。创新与民生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打造高能级高品质生活城区。
 
聚焦空港门户城市现代治理变革,构建与中国航空经济之都能级相匹配的社会治理路径。营造公园社区发展治理场景,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四区协同”治理机制,加快构建社区发展治理生态圈。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实施环境品质提升行动,推进“海绵城市”“无废城区”建设,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双线融合”社会治理机制,统筹推进平安双流、法治双流建设,打造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典范城区。聚焦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健全“城市大脑”运行机制,拓展城市智慧治理中心功能。
 
聚焦干部队伍全方位锻造,构建与中国航空经济之都能级相匹配的骨干引领支撑。坚持“对表上级要求、对标先进做法、查找问题短板、拿出解决方案”工作范式,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重塑方式方法,形成与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相匹配的要求标准。锤炼“担当作为、务实精进”过硬作风,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全方位搭建干部才华展示平台,支持帮助干部全生命周期成长,争当建设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先行者排头兵。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建立健全权力监督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全过程监督制约。
 
到2025年,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400亿元,航空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00亿元,经济密度提升到3亿元/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80万人。
 
到2030年,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地区生产总值确保翻一番,达到2000亿元,航空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经济密度提升到4亿元/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90万人。
 
到2035年,全方位迈入现代化国际航空大都市行列。高质量发展水平达到全国一流标准,在全球航空经济发展版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成都建设现代化新天府、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的极核支撑。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