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聚焦】深化改革 构建新发展格局 详情

【聚焦】深化改革 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时报 / 2020-09-07 14:47:55
深化改革 构建新发展格局
 
编者按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强调,要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铸造新格局下的新优势。此外,随着新格局已初步形成,未来仍将有序推进、久久为功。
 
深化改革开放 铸造新格局下新优势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出新要求,为我国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关于新发展格局,有声音指出,这或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而采取的被动应对和临时之举。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铸造新格局下的新优势。而随着新格局已初步形成,未来仍将有序推进、久久为功。
 
“内外兼修”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剧,对我国宏观、微观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国内始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首要前提、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基本路径、把高品质生活作为根本目标,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目前,国内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和飞地经济为引领的转型发展经济新格局已初步形成,未来仍将有序推进、久久为功。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被动和临时的决定。”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程宇对本报记者表示,从资本流动的背后来看,一个国家的货币汇率反映的一定是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当中资本长期流动的趋势。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资本流出周期,随着国际产业资本的流失,中国民营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也会出现收缩。
 
“这是在大周期环境中面临的问题,只是在当前特殊环境下有所体现而已。因此,新发展格局应对的不只是疫情所带来的冲击,其要面对的是现在和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程宇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会议指出,要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防范风险挑战。
 
周茂华表示,截至目前,全球疫情防控与经济前景依旧严峻,全球经济深陷衰退,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有上升趋势,地缘政治也加剧了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我国外贸企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持续承压。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内经济良性循环、产业链畅通可以为全球产业链安全、经济复苏奠定坚实基础。而国内经济的成长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释放更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可以加快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得国内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周茂华说道。
 
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培育外贸新动能
 
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布局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效益。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其稳定运行也面临较大风险。会议指出,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要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和模式创新,加快提升贸易质量,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外贸新动能,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优化外贸发展环境。
 
周茂华表示,超预期的疫情冲击导致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的不稳定性有所上升,甚至出现部分供应链中断、产业链缩短或区域调整等。如何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的破坏,首先,要加强国际抗疫、经贸、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其次,各国应取消贸易壁垒并与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形成合力,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再次,微观企业要积极调整发展战略,以顺应后疫情时代全球贸易、需求的新变化。
 
“种子好,土壤肥,才能长出好庄稼。”程宇表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需要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当中的自主性,降低企业的可替代性。供应链体系是由多家企业构成的,而企业在供应链当中的稳定性,则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一方面,企业要不断实现自我提升。另一方面,政府也要营造良好、公平、公开、透明的外部环境。”
 
而对于培育外贸新动能,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周茂华表示,疫情对我国外贸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物流等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叠加外围需求萎缩、贸易壁垒等问题,急需培育新动能,打造新的竞争优势。第一,国内各部门政策应协同为外贸企业减负纾困,加强国际协调,疏通物流交通、加快部分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创新替代等。第二,通过改革创新提升外贸便利化程度。第三,引导外贸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第四,进一步推进国内市场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助力企业开拓海外新市场。
 
“相关部门应与企业共克时艰,在优化国内营商环境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与此同时,通过改革创新等方式提升外贸便利化程度,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拥抱跨境电商、公共外仓与物流平台等新外贸业态模式。”
 
程宇则表示,一方面,要把精力放到企业身上,仔细倾听企业的声音。另一方面,监管层要为寻找新动能的外贸企业做好后勤保障,为企业“开山铺路,造路架桥”。
 
企业办学助力 中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
 
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实现内涵式发展,主动对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突出优势特色、汇聚办学资源、促进要素流动,有效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
 
“会议提出的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最主要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高素质人才相匹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研究员刘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强调,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满足发展要求,就需要相匹配的高端人才,需要具备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此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是加强了我国创新发展的需求,加强了我国对高端人才培养的需求。
 
刘勇表示,一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各省区市的人才储备严重紧缺。多个省份纷纷推出吸引人才政策。不仅是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也都在做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目前还存在制度、创新、生态、民生四大短板。其中,民生领域的短板中就包含了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2019年全国招生915万人,毛入学率超过51.6%,中国正式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2020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071万,超过了2008年创造的1050万人的历史纪录。
 
继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明两年,高职再次扩招200万。事实上,不但高职在扩招,专升本扩招、第二学士学位扩招、研究生扩招,所有的扩招都将极大地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
 
“虽然高等教育普及率有所上升,但教育质量堪忧,中西部更是如此。”刘勇告诉记者,中西部高校不光质量堪忧,而且数量也无法与东部相比。此外,中西部发展重点在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而当地高校相关专业较弱,受教育者的专业与当地发展要求不匹配。
 
对此,刘勇提出了三点解决方案。第一,建议中央政府对整个教育体系给予更大关注,政策上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给予更大倾斜,提高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第二,建议我国一流高校支持中西部地区,如开设分校,联合办学等方式。第三,提高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只有促进当地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才能根据技术所需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也才能真正解决中西部未来发展的需求。
 
统筹推进医疗体制改革 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会议强调,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不断完善诊疗方案,调整优化诊疗程序、治疗药物和重症病人抢救措施,完善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制度,医疗卫生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疗体制改革应稳步推进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我们一开始的应对有些措手不及。我们的床位、医疗资源等调配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我们的资源有很多,但是一旦遇到应急状态,就缺乏有效应对的机制。与此同时,有些政策落地效果也不理想。下一步,我们要在这些方面补齐短板,以应对各种突发的医疗事件,从而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卢清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要从规范医疗主体行为入手,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行为的监督管理,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资源共享,统筹推进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绩效分配等综合性改革,扎实推进行业作风建设。
 
在卢清君看来,此次会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的指导意见》,对于深化医改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在疫情期间,业界有很多不规范的行为,例如,有些地方对互联网医院的审批标准不严,部分互联网义诊不区分首诊复诊、不登记医生执业范围等。当前,企业复工复产都在有序推进,诸多不规范行为需要明令禁止。
 
我国政府已经看到了医疗卫生系统出现的各种问题,围绕深化医改的政策接连出台。
 
2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促进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诊疗行为,推行处方点评制度,促进合理用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分类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与医保基金支付挂钩。
 
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制度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推动医药卫生行业组织发展,引导和支持其在制定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规范执业行为和管理服务、促进行业自律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
 
7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明确要求,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协调和督察机制。
 
在卢清君看来,推进各项改革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保持国家层面政策贯彻落实和执行成效的一致性,防止有些地方政府“打折扣”,影响落地效果。第二,要防止盲目创新,如在互联网医院建设中,不能仅仅畅想美好未来而忽略依法执业、安全执业。第三,各个层面的生产要素要平衡,如物价与医保、创新与法规之间。
 
疫情在客观上提供了应用场景
 
受疫情影响,“互联网+医院”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客观上说,此次疫情对‘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场景,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人们去认识和使用。”卢清君说道。
 
在卢清君看来,“互联网+医院”就是要鼓励医疗机构利用互联网进行诊治,互联网医院的本质还是医院。而企业参与到医院发展建设,可以为医院提供最新的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并不是要求企业去办医院。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和规范管理的通知》并强调,开展互联网医疗,各地要坚守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底线,在开展任何试验探索时,不得突破现有法律法规和《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的有关规定。
 
卢清君表示,当前“互联网+医院”还有以下两个痛点有待解决。
 
首先,当前的许多政策只是停留在原则上,很多细节不够具体,这样会使得人们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造成政策不易落地。其次,与互联网医院相配套的在线支付、电子发票、电子处方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仍不到位,从而导致相互制约。
 
“‘互联网+医院’还是一个新事物,存在痛点尚待完善,新模式在各地普及和推广时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卢清君强调。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