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40年来持续高速增长秘诀是什么?
广州日报 / 2020-09-05 17:15:56
中国经济特区40年来持续高速增长秘诀何在?
广东省社科院发布《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研究成果
中国经济特区40年来持续高质量增长的秘诀何在?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特区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9月5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承办的“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理论座谈会暨《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广东省社会科学中心举行。广东社科界专家学者40余人围绕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来的重大实践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以及《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开展了研讨。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党中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动经济特区建设的纲领性政策文件,为新时代特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据了解,《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是广东省社科院为庆祝中国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而提前谋划立项、精心撰写打磨的一部学术专著,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郭跃文和副院长向晓梅担任课题组组长,该院经济研究所、企业研究所、财政金融所和港澳台研究中心的20余位中青年专家学者撰写而成。
“过去40年世界每向前走一步,中国经济特区就跨越4步。中国经济特区的长期高速增长堪称奇迹。截至2019年,全球已经建成5400多个经济特区,没有一个特区能够像中国经济特区这样保持高速增长。”向晓梅介绍,全书由绪论和九章共十个部分组成,从工业化的视角来解读中国经济特区持续高增长之谜。她表示,中国经济特区维持长期高速增长的秘诀在于始终没有偏离工业化发展道路。
课题组结合开放型经济下中国经济特区的工业化实践,提出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工业化深化理论,构建依托生产要素、国际国内市场、产业和创新体系、以及特区创新文化等四个因素耦合作用的经济特区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同时以此为主线,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金融支撑、城市群建设、海洋空间拓展等角度,对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的阶段特征、动力机制和发展路径进行全方位的阐述。
全书以深圳经济特区为实证研究样本,展开多层面的实证分析,多角度对深圳工业化发展历程做了研究,分析资料翔实,集中展现了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的历史画卷。
据课题组介绍,本书最大的理论贡献与理论创新是在国内外现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成果之上,结合中国问题和中国经济特区实践,在理论上做了四点推进:
第一,发展了现有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尝试性提出了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演化的分析框架,形成了优势演化支撑工业化深化的理论假设,以及分析了不同阶段的演化路径和约束条件。区分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类不同的竞争优势。拓展了现有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将全球市场拓展、全球资源配置、地域文化因素引入到钻石模型之中,使之更适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开放型经济体。
第二,发展了工业化理论。从纵横两个维度解读了开放经济体的工业化过程,体现了工业化动力机制更迭与工业化内涵不断丰富的工业化深化路径。纵向维度是参与全球分工的优势演变,横向维度是工业化进程中的系统性经济社会变迁,包括贸易结构、企业创新、产业结构、金融体系、城市化等等。开放经济体下的工业化启动和深化进程,是横纵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互为支撑、相互强化的过程。
此外,文化通过影响竞争优势的演化形成,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第三,引入市场、政府和文化因素,阐述了阻碍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顺利演化的约束机制,解释了为什么全球化时代会在大多数国家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的危险,为发展中国家破解工业化道路上的“双重挤压”、应对过早去工业化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引。
第四,主要以深圳为例,对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过程中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演化进行了多角度实证分析,丰富发展了工业化的“中国方案”与中国特区理论。
深圳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陶一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王廷惠等与会专家表示,研究既提炼升华了经济特区建设的一般规律,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又为中国经济特区未来发展特别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学理支持,更有助于为全球后发地区实现赶超提供“中国经验”。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