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长三角一体化有望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详情

长三角一体化有望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时报 / 2020-08-25 12:43:23
原标题:长三角展宏图 两条路径开新局 
 
长三角,这片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改革开放的创新试验田,在党中央、国务院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再展宏图。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一体化”“高质量”两条路径开新局
 
长三角展宏图,如何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具体有哪些路径?长期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胡艳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牢牢把握国家对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紧扣“一体化”与“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既要全力推进“龙头跃升”,又要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动能,缩小落差、实现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如何紧扣这两个关键词,扎实推进?胡艳从两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方面,从区域协同视角,率先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内部都市圈一体化。在胡艳看来,都市圈是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的核心和空间支撑,先小后大,逐步推进一体化相对容易。
 
都市圈一体化包括都市圈各自内部一体化与相邻都市圈的融合发展,比如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有重叠交叉区域,十分有利于打造“合宁双城都市圈”,率先推动实现“合宁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还有上海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等。
 
胡艳认为,都市圈一体化需要加快城市间的立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甚至轻轨、地铁等,打通“断头路”,促进同城化,才能提升一体化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从产业视角看,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正在催生新一轮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创新成为区域经济提质增效的动力源。面向未来,长三角要依托上海张江与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支撑产业创新。
 
在此方面,胡艳表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产业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组建产业创新中心、行业服务平台等,构建“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形成由点到面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此外,胡艳认为,还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加快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打造世界先进制造高地,培育新形势下长三角地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率先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独特优势
 
胡艳向本报记者分析,诸多优势让长三角区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有了基础和底气。首先,长三角区域具有内外双向开放交汇点的战略区位优势,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核心城市上海具备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空间优势。
 
其次,长三角区域具备了在整个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人才富集、科技领先、创新引领、经济领跑”的“龙头优势”。
 
第三,长三角具备了全球资源整合的平台优势。长三角正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长三角还具备了超大规模市场竞争优势,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特别是民营经济实力强劲,机制灵活,市场应变能力强。无论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看,长三角区域的生产能力和收入水平都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具有很强的高质量产品供给力和大规模需求拉动力。
 
第五,长三角的徽商与江南文化融合形成十分有利于经商的文化理念优势,更加易于打造良好的营商氛围和营商环境,快速接轨国际市场,对接国际一流标准,推进双循环。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