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建设永远在路上
中国经济时报 / 2020-06-18 10:38:58
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排名升至第31位。对比2012年排名91位,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改善营商环境的可喜效果。但世行研究仅以上海、北京为样板,各地营商环境“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温度差和体感亦非雾里看花可以名状。除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需要突破之外,市场、政务、法治、社会氛围诸方面亟待持续发力,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的深意存焉。
虽然政府近年来减免140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但项目审批的中介收费和经营服务收费仍然较多。企业普遍反映经营成本较高,在税负之外还要承担社会保险费用等沉重非税开支。比如社保缴费率在全球181个国家排名第一,约为“金砖四国”其他三国平均水平的2倍,北欧五国的3倍,G7国家的2.8倍,东亚邻国的4.6倍。政府监管及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全面解决。一些地方处置产权案件时,没有合理划定个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的界线,导致企业家难以安心经营、放心投资。这些拦路虎不除掉,企业界难免心存忌惮。
以市场准入为例,切实解决“准生不准入、准入不准营”的问题,切实解决“形式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的潜规则,必须打破利益藩篱。对现有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发展一批给民营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改革现行税收制度,清理规范地方政府收费项目,加大对乱收费查处和整治力度。政府财政收支要动真格,税收超GDP增长之势必须扭转。深化电力等垄断行业改革,降低用电成本,有序放开铁路、航空、货轮等货运服务,切实降低物流成本。这些都是企业心向往之的云霓和甘霖。
更好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痛改“新衙门作风”,打造“走心服务”,亦需“钉钉子”精神。政府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才能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要防止利用“协调会”“会议纪要”等变相审批,摆脱“审批就是监管”“只审批不监管”“会审批不会监管”等传统思维和习惯做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借助技术推进互联网+政务“一网打尽”。要明确政商关系边界和政商交往规范,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必须对冤假错案实行终身追责,不能一边纠正冤假错案,一边还在形成新的冤假错案。
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尊商、崇商的社会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清欠民营企业账款力度,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依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监管、打击力度,重拳打击偷逃贷款、拖欠工资及货款等行为,建立“失信黑名单”,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加大清欠民营企业账款力度,对推动清欠工作不力的部门和主要负责人加大问责力度,加大违法失信的惩戒力度和提高违法成本,严防“边清边欠”“前清后欠”。
营商环境是繁荣和自由的基础,决定水草丰美还是山枯水寒。打造优异的营商环境,对冲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缓解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需要类似邓小平南巡那样的“Big Push”(大推动)。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