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柴跃廷:新冠疫情引发的发展方向及道路的思考 详情

柴跃廷:新冠疫情引发的发展方向及道路的思考

永州众智数字经济研究院 / 2020-05-20 16:50:41
柴跃廷:新冠疫情引发的发展方向及道路的思考
 
2020年4月23日,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柴跃廷教授以“新冠疫情引发的发展方向及道路的思考”为主题,通过“沃尔玛食品安全新动向系列讲座”平台,在“我要测”直播间与近300位行业人士在线进行了分享与交流。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大力支持。
 
讲座中,柴跃廷教授清晰地梳理了新冠疫情引发的诸多社会现象及变化,并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愿景,针对个人、企业以及政府等三方给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本文整理了柴跃廷教授在讲座中分享的内容以及对在线观众提问的回答,力求清晰、完整地将内容分享给大家,希望帮助食品行业各方把握由技术变革带来的产业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客观发展趋势,用创新的心态积极拥抱食品行业的未来发展。
 
新冠疫情引发的诸多现象及变化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新冠疫情突发,使得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政府的管理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有些变化是深刻的,有些变化是广泛的。我们就会引发一个思考: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引发的这些变化,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的基本逻辑是什么?变化的趋势又是什么?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政府部门该如何应对?
 
我们首先看一下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把它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由于新冠疫情的突发,经济社会活动在线化程度激增。
 
这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在线购物或者是电子商务。新冠疫情突发以来,全球各地的电商平台业务量猛增,尤其是中国。其次是在线医疗,通过视频会诊、在线咨询等方式,传播防疫知识和问诊病人等等。还有在线会议,新冠疫情突发以来,我们看到最重要的一个会议G20是网上开的,覆盖全中国最大的电视电话会议,也是通过网络开的。在教育方面,全球主要大中小学都进行了网络授课。疫情突发后,所有这些社会经济活动在数量、范围和深度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二个方面,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方式向在线化方向加速。
 
每个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90后、00后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已经习惯于网络的生活。但是由于新冠疫情的突发,在线的生活、工作方式几乎扩展到了所有人群。连我母亲都学会了在网上购物、网上咨询、网上看疫情、网上做她想干的事情。
 
除了在线生活方式的变化,我们的工作,例如此时此刻的讲座都发展到了线上。有些变化是主动的,有些变化则是被动的。90后、00后已经适应了这种在线的方式,所以可能感受不深,是主动适应。但是很多年龄比较大的人,其实是被动接受的。从被动接受逐渐过渡到主动适应,这个变化是深刻的。疫情引发的变化虽然是被迫的,但也是必然的。
 
第三个方面,集中化、大型化、规模化场景在疫情突发的时候,其弊端显得特别突出。
我们可以看到,疫情的震中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大城市的风险比较大;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当然现在疫情向非洲、向不发达地区在蔓延,但是一开始的时候都集中在主要的经济体和主要的大城市。风险也主要集中在大企业、大社区。防疫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集中化、大型化、规模化的场景。
 
这种集中化、大型化、规模化的场景,是不是能够继续往下走?这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大家都知道,今天的大城市、大企业、大社区如此之大,范围如此之广是什么原因引发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业化带来的结果。
 
工业化靠什么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其实是靠两个手段:一个是规模化,一个是标准化。正是由于规模化和标准化,使得我们的日常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非常的丰富,使得我们的经济快速地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水平很快得以提高。但是工业化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弊病或者后果,造成今天的大城市、大社区、大集中等等一系列的“大”,引发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疾病传播等问题,这是工业化带来的弊病。
 
虽然新冠疫情的突发,使得社会经济活动、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新冠疫情是不是引起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呢?其实不是。
 
新冠疫情仅仅是一个触发事件,是一个催化剂。引起这些变化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新一轮的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像今天的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等一系列新型技术的革命,或者说新一轮的技术变革,是引发这些在线化活动激增的根本原因。
 
这些技术进步背后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任何的技术革命必然会逐渐引发产业革命,逐渐在各个产业领域里面普及和深化。产业革命的变革过程当中,必然会引发社会形态和社会治理的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革命。
 
这一基本逻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化时代已经实践过了。今天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一定也是遵循这种逻辑。由科技革命引发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引发社会革命,这个基本逻辑自疫情突发以来,其推进的速度在加快,所以,疫情将加速人类社会形态转型的步伐。
 
刚才谈到,目前的社会形态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工业化的社会,或者说后工业化的社会,或者是工业和信息化交替过程当中的社会形态。目前的社会形态有些活动是在线化的,有些活动是线下的,有些地区是工业化色彩比较浓,有些地区信息化色彩比较浓等等。
 
目前这种社会形态向什么方向转型?未来的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这就是今天要讨论的第二个话题——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愿景。
 
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愿景
 
今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无论是哪一类技术领域,最终都是向一个方向迈进,就是万事万物深度互联。这种互联的深度和广度将覆盖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互联的事和物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智能,例如每个人都有智能,每个企业都有智能,每个政府部门都有智能,甚至每一台机器都有智能。这样一个互联起来的网络其实是众多的智能主体互联在一起的网络,我们称其为“众智网络系统”,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众智网络时代。
 
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又会引发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特点,我用“四化”来描述一下。
 
第一是众心化。
 
从去年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学习区块链以后,区块链发展掀起了一个新的热潮。大多数人认为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技术,其实这种说法不太妥当。区块链表面上是去中心化的,实际上是众心化,使上了区块链的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政府部门,甚至每一台机器都是中心,所以是众心化。众心化是未来社会很重要的特征之一。
 
第二是直接化。
 
我们在生活、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当中,一切不增值的部分,或者不增值的环节,将逐步会去掉。
 
第三是生态化。
 
电子商务发展这么多年,有人叫它消费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电子商务之后又提工业互联网,目前又在提产业互联网。名词很多,但根本的东西就是产业的在线化在向整个供应链方向迈进。也就是说,供应链上的任何环节都会上网,都会互联形成网络,这个网络其实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产业生态或者是社会生态。生态化是指互联的产业、经济、社会、每个人……构成了社会经济生态当中的一份子,这个是生态化的概念。
 
第四是智能化。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今后互联网整体的智能水平将逐渐提升。
 
随着这些特征的逐渐表现和发展,未来的经济社会将呈现出深度互联的“原始社会”形态。一提到“原始社会”,好多人觉得这是不是倒退了呢?不要紧张,前面还有一个词是深度互联的“原始社会”。
 
自然的原始社会当然不是深度互联,深度互联的“原始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呢?之所以称它为深度互联的“原始社会”形态,指的是社会的发展除了刚才说了有“四化”的特征,还有“四化”的标志,就是产品和服务逐渐个性化、生产和生活逐渐分散化、政府和企业的规模逐渐小型化、生产生活的工具逐渐公共化。
 
基于这样的“四化”标志,我把它归结为“原始社会”形态。很多人说为什么叫“原始社会”形态呢?在座的包括我自己也没有在原始社会生活过。我们在教科书和历史资料里看,原始社会居住非常分散,既没有工业,也没有农业,都是手工制作,或者小家庭,或者三五成群,拿起石头当工具,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标准化,没有规模化,又是分散的,又是小型的,也没有私有制,所有的工具都是公有的。
 
描述未来的社会形态,用“原始社会”主要是从它的特征来看的。这个观点我在十年以前就提过。我一直在研究电子商务,所以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了解得比较深入一些。十年前,也就是2011年左右,我就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做了三个基本的推测。
 
第一,当时推测电子商务的第一个发展的高潮应该出现在2015年左右,这个推测已经实现了。我为什么说2015年是第一个发展的高峰呢?因为当时推测的主要依据是2015年左右我们的90后是25岁左右,无论是上学还是没有上学都会进入社会,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体和消费主体。
 
90后这一代人是什么人呢?我们说他们是网络的原住民,所以我是根据这样一个理由推测2015年应该是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2015年“双十一”的时候,以阿里为代表的中国网络购物那一天实现了多少销售额呢?全域加起来大概一天是1100亿左右。我们最后算了一下,1100亿里面有效的分量大概是850亿,因为有刷单、退货,大致上在那天就实现了850亿的网络消费。
 
850亿在2015年是什么概念?850亿乘上365天,大致上就是30万亿。我们国家那一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致上是30万亿。也就是说2015年“双十一”一天的消费就相当于实现了全社会零售形态全部在线化的一天。这是一个非常巧的数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这是我当时做的第一个推测。
 
第二,当时推测2020年左右,全社会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在线化率可能会占到50%。50%这个数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到2020年左右在线消费占到50%,也就是半壁江山,那么从此以后尤其是商贸流通领域将会面临着非常重要的转型关键点。因为在线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我们线下的商店、商场、购物中心、线下的批发市场将会加速萎缩,会出现大批量地倒闭、失业,会引发结构性的失业和结构性的再就业,进而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当时我们还给有关部门提交报告,我们说要当心2020年。
 
今年的新冠疫情使得在线化的广度、深度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而且,有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其实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这是我当时的第二个推测。
 
第三,当时推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可能这个社会形态会朝着深度互联的“原始社会”形态迈进。好多人不同意我这个观点,没关系,因为这都是推测,没有足够靠谱的科学依据,仅仅是个推测,但是现在看起来是在逐渐向这个方向迈进。
 
我们回来说深度互联的“原始社会”形态的“四化”。
 
第一是产品和服务逐渐个性化。
 
为什么会逐渐个性化?今天我们每个人都隐约感觉到了,在某些领域也已经体会到了,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有两个驱动力:
 
第一个驱动力是需求。我们的需求越来越向个性化的方向迈进。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马斯洛的需求模型有七层,有的人叫五层,我归纳为三层。第一层是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层是生存需求满足以后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第三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当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基本的生存需求满足以后,我们就会产生更多的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需求。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需求,大多是个性化的。我们今天好多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所以我觉得个性化方向的迈进,第一个驱动力就是需求,对个性化产品、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
 
第二个驱动力是供给。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成本,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低。例如,现在逐渐发展的3D打印,实际上从根本上转变了生产制造的方式。今天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提供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与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个变化的背后,总的一个指标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这是一个总趋势。
 
由于技术的进步,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会越来越低。正因为我们的需求越来越大,供给的成本越来越低,这种个性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第二是生产和生活分散化。
 
很多人对分散化有疑义。我们目前看到的现象是,村里的人往镇里走,镇里的人往县里走,县里的人往市里走,市里的人往省里走,省里的人往北京走,这好像是一个大的趋势。这种趋势能继续吗?未来的趋势是这种集中化的吗?我个人的观点是否定的。
 
未来的方向恰恰相反,是分散化的。今天人们为什么要向镇、县、市、省、北京去集中呢?人们在流动,其实有两个东西是他要寻找的。第一个是寻找工作机会,看看哪个地方的工作机会大,他就向哪个方向去流动。第二个是生活的便利,哪个地方生活更便利,我们就向哪个方向流动。
 
这是我们目前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所以形成了这样一个集中化的态势。这种集中化的态势一定是不能够持续的,未来的方向一定是分散化的,主要依据就是有两个驱动力:
 
第一个是工作机会。在没有网络、没有信息网络技术进步的时候,我们寻找工作机会,当然要向县、市、省、北京去集中,因为那里的工作机会多。今天的网络越来越普及,今天有5G了,很快会有6G、7G、8G、9G等,网络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网络的覆盖面会越来越广,通过网络可以很容易寻找在线工作机会,工作机会和地域的关联程度会越来越弱。
 
我在清华大学工作,我老家在张家口张北县,我今天之所以在清华大学,是因为我的老家目前没有发达的网络,我在那儿找不到工作,所以去清华工作。如果我活的时间比较长的话,网络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一定回到张北去做一样的科研。为什么?因为张北那个地方山清水秀,没有空气污染,食品也是安全的。
 
工作机会与地域的弱关联,驱使人们在满足基本工作机会的前提下,向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更好的地方去扩散。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生活的便利。在中国,快递发展的很快,所以我们在网上消费任何一个东西,都来的非常及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包括最近一段时间的网络直播,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网络直播也仅仅是一个开端,一定会发展到下一步的全息化。我们任何的个人、任何的工厂、任何的过程都会在网络上展示得清清楚楚。未来的直播也不是今天的大V,也不是今天的明星,是机器人。所以,发展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生活的便利化和地域的关联程度也会越来越弱。
 
正是因为这两种驱动力,使得我们向分散化的迈进成为一个可能,也成为一个必然。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总是希望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活,而且有工作机会,生活又便利,这是人的本性。
 
同时,大家可能也隐约感觉到用工的方式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就是契约化的用工方式。今天用工的主要方式还是雇佣制。我们要跟单位签劳动合同,他要管我们的五险一金,其实这种方式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下一步或者未来的用工方式,我们的五险一金肯定是自己负责,我和任何一个单位都是订单式的,这个订单完成了就结束了,我不属于任何企业,我就是我。这一天总会到来。随着工作机会的变化和网络的发展,用工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最后,生活的分散化,一定会迫使生产也会分散化。因为他要在距离人们居住生活最近的地方去生产。
 
这就是我对分散化的推测和论证。结论就是,未来社会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分散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和今天中国社会的大集中可能是背道而驰的,这是一个发展趋势。
 
第三是企业政府(物理规模)小型化。
 
很多人会感觉到大吃一惊,我们做企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国际化的大企业,为什么会小型化呢?所以我在这儿特别标注了一下,这个小型化是物理规模的小型化。也就是说未来完全有可能三个人的企业可以做一千亿的买卖,这是有可能的。
 
为什么物理规模会小型化?在经济学里有个著名的科斯定理,科斯说企业的诞生是因为交易费用、交易成本,企业的规模不可能无限大,也不可能无限小,企业的边界在于社会的交易成本和内部的管理成本平衡的那个点,这就是企业的边界。
 
所以说企业规模的大小是和全社会的交易成本相关的,如果这个定理是正确的,我们就可以推测未来的企业规模一定是小型化的,因为信息网络的发展会极大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降低,会把企业的边界往里推,也就是收缩。最小的企业就是没有管理成本的企业,那就是一个人的企业,这是极端。
 
小型化的趋势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引发的,所以这个小型化是物理规模的小型化,不是经营规模的小型化。经营规模可能越来越大,但是物理规模会越来越小。同时社会学也有研究结论,社会学的结论认为多大规模的群体是最有效率的呢?是150人之内的群体,这都有研究的证据。
 
从各个方面来论证,企业的规模会越来越小。像沃尔玛这种全球化的大企业,能够缩成150人之内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今天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可以把沃尔玛这么庞大的企业模块化、单元化,每一个单元可能是150人之内,用网络连成一个网状型的组织,所以这也是小型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小型化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
 
随着企业规模的小型化,政府的规模也一定会小型化,这也是信息网络的进步和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今天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越来越智能化,又进一步加强或者促进了这样一个小型化的趋势。
 
第四是生产生活工具公共化。
 
其实对公共化,我们已经有所感觉了,今天的共享单车就是公共化非常显著的标志。我们都不用买自行车了,扫码就能骑车了。共享经济今天已经到来了,这是已经看到的,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未来,我们的房子、家居、汽车等等一切,还有生产工具,例如,企业的机床、加工中心等等,一切均可共享,一切均可租用,都会向这个方向迈进。
 
原因是什么呢?有两个方面的推动力。第一个推动力就是生产生活工具越来越智能化,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周期、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所以这些智能化的生产生活工具,无论是小型的,还是大型的,无论是生活用的,还是生产用的,它拥有的成本越来越高,也就是买的成本、维护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是反过来另外一个推动力是获取的成本越来越低,我们今天通过网络就知道哪儿有汽车、机床、单车,所以获取的成本越来越低。
 
显而易见,一方面拥有的成本越来越高,另外一方面获取的成本越来越低,当然就会促进生产、生活工具向公共化的方向去迈进。这已经是每个人都有的体验,只不过今天还是发展的初期,未来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这就是我讲的第四个特征,也就是公共化。
 
总而言之,未来的社会形态因为是个性化、小型化、分散化、公共化的,所以我起的名字是叫“深度互联的‘原始社会’形态”。这种深度互联的“原始社会”形态,绝对不是倒退,其实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螺旋式上升的基本原理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高度,回到起点是更高层次的起点。
 
这是今天说的第二个问题,因为疫情促进了在线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正在加速社会形态转型的步伐。
 
我们该如何应对?
 
从三个角色来分析。我们的社会包括三个角色,第一个是个人,第二个是企业,第三个是政府,我们的社会由这三个主要角色构成。
 
个人
 
对于我们每个人该怎么办?没有任何的办法,就是适应。我们由不适应到适应,由被动到主动,必须要适应这样一种在线化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不适应这样的趋势,那你就被社会淘汰。
 
今天,互联网发展的越来越快,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大家都很担心,包括新冠疫情期间通过北京的“健康宝”能够知道你的行踪,因为背后有电信运营商知道你什么时候去了哪里。我想跟大家说的是,不要担心这些事情,为什么?因为任何的技术进步都是“双刃剑”,有好的地方,有不好的地方。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科技革命引发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引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不仅仅是社会形态的变化,其实背后变化的是哲学思想、价值观。我们现在认为家庭住址、手机号码是隐私信息,未来这些信息还会是隐私吗?不一定!因为我们的价值观会发生变化。
 
这就是科技进步引发的一些革命性的变化,所以我们只能适应,没有别的选择。只不过我们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适应速度要快,比别人快半步,就不会淘汰。如果比别人慢半步,那可能就被淘汰了,仅此而已。
 
企业
 
对于企业来说,一定要注意这“四化”的趋势,也就是个性化、分散化、小型化、公共化的发展趋势。重新规划定位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这是问题的关键。比如说我们还要搞一个1000人的大工厂吗?我们还要建一个1000人的大商场吗?这不一定。我们可以搞罗棋布的、小型化的工厂,通过网络智能化地连接起来,这就是分散化、小型化的贯彻落实。个性化更不用说,产品和服务应尽量个性化,个性化程度越高,价值越大,获利越多,这是肯定的。对于公共化,我们能租的就别买了。很多人说了,万一又有新冠疫情,供应链断了怎么办呢?永远不会有两全齐美的选择,视具体情况把握一个适当的度即可。所以个性化、分散化、小型化、公共化是一种方向的指引、思想的指引、方法的指引。
 
政府
 
对于政府而言,其实也是一样的。政府的角色和企业的角色不太一样,政府的第一个角色是要建基础设施。政府建基础设施怎么建?按照一个什么思想去建?我们说要建全国统一的数据中心,这个思路对吗?不一定。我们要实现城镇化,要把城市规模做的越来越大,这合适吗?不一定。我们把村都拆了,都集中到县里,县里人向市里面集中,这个方向对吗?值得商榷。
 
所有这一切,跟企业采取的策略是一样的,政府在规划城市布局、城镇化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应该遵循小型化、公共化和分散化的趋势,否则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浪费。严重点的话,会阻碍这样一个趋势的发展。谁阻碍这个趋势的发展,谁就会在竞争当中被淘汰,这是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可能的发展趋势。
 
今天我们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规划、城市的布局,其实在某些程度上已经出现了问题。因为我们就处在一个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交界点上,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究竟向十字路口的哪个方向去迈进?我觉得这是发展思路的大问题,需要适应发展趋势的、新的思想指导。
 
总而言之,符合发展趋势的做法,我们尽量去多做。违反发展趋势的做法,我们尽量少做,最好是不做。
 
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思考。因为新冠疫情引发了一系列变化,我们分析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新兴的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的科技革命是今天一切变化的根本原因。新冠疫情仅仅是一个催化剂,是一个偶然、偶发的事件,它催化加速了一下。
 
这种新兴的技术革命,一定会逐渐引发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实质上已经在进行过程当中,比如电子商务、在线化,这都是产业革命的表现形式。这种产业革命,一定会逐渐引发我们的社会形态发生变化。跟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一定会引发价值观、社会治理方式的变化。我们一定要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使得我们做任何事情无论是处理个人的事情,还是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还是我们在政府去搞城市规划与治理,都应该遵循这样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