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中国供应链如何再配置?
第一财经研究院 / 2020-05-06 09:21:09
摘要:疫情下,我国政界、商界、学界对逆全球化和供应链再配置等相关问题的观点主要分为两派:乐观观点认为疫情后将有更多的供应链聚集中国,悲观观点认为供应链将陆续搬离中国。我们认为无论有否疫情,产业升级必然带来供应链的结构性调整,疫情会促使人们加快调整速度但不会颠覆调整趋势。中国要综合分析、认真研判并积极应对,努力做到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不宜盲目乐观更不宜妄自菲薄,紧抓机遇并迎接挑战,坚持改革开放,以更宜商的环境建设与和平发展中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情拥抱国际资本。
梳理全球化的底层运行逻辑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美国掀起逆全球化浪潮。而今年初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各国迫不得已暂时闭关锁国,民众生产生活处于停滞状态,疫情进一步加速了逆全球化。一些医学专家估计,新冠病毒难以彻底扑灭,还有可能反复或在局部长期化。全球化的未来,短期内要看疫情防控发展态势,但长期取决于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的应对。疫情下大国关系可能进一步重组,国际协调合作机制将会重构,供应链配置也将进行结构性调整。全球化何去何从?
1.全球化会结束吗?
回顾历史,广义的全球化至少出现过6次。
第一次:公元前1500年,以埃及帝国为主导的贸易分工体系在地中海东部地区形成。随着埃及帝国的衰落,第一次全球化结束。
第二次:在罗马帝国主导下,贸易分工体系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欧洲倒退回封建庄园经济,第二次全球化结束。
第三次:13世纪毛纺织业在弗兰德地区兴起,贸易分工体系将西欧、地中海、中东地区链接在一起。蒙古帝国入侵带来黑死病,第三次全球化结束。
第四次: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欧亚非与新大陆由贸易连接在一起,直到17世纪欧洲30年战争和小冰河期,终结了第四次全球化。
第五次:18世纪英国的光荣革命与工业革命,为资本蓬勃发展奠定了政治、经济和科技基础,大英帝国在一个多世纪中成为“日不落帝国”,然而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将第五次全球化带入闭幕。
第六次:也就是当下的全球化,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头号强国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中国入世后曾得到很大发展。
纵观历史上的六次全球化,呈现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发展特点,以新代旧,周而复始,任何一次因外力而受挫的全球化,最终都会再找机会回潮。人类文明发展提升的主线上,全球化是大势所趋,逆全球化只是暂时的洗牌重整。当前以美国主导的逆全球化,不可能以各国封关锁国而结束,其实只是要削弱拥有竞争实力可能发起挑战的经济体、打击异己并在经济上从别国薅更多的羊毛,调整到更有利于头号强国美国的状态上。
毋庸置疑,全球化能给参与国带来好处,逆全球化会削弱这种好处,所以逆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总盘子来说不是好事。但是对于某些国家来说,如果以“伤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方式求得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那么总盘子虽然变小但可能会获得比既往更多的利益,逆全球化行为就成为一种选择。
2.全球化的主流因素。
事物的发展趋势往往不是由某一个因素决定,而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如同各种外力的矢量和。外力有方向,作用有大小。从当前全球化特征来看,有三个主流因素决定全球化发展:
经济体系的全球化——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将供应链联结到一起,在全球范围内的要素自由流动从根本上符合产业模式高度分工格局中的各方利益,使各国经济互相依赖、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价值体系的全球化——不同文化习俗、不同意识形态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价值体系显示了其极为重要的影响,有时候甚至成为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尺,有学者将其上升为“文明冲突论”,但近几百年来的大趋势,是“普适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
规则体系的全球化——由“头羊”带头制定游戏规则,并建立各个领域的协调监管机制以确保游戏规则贯彻于有序运行。共同规则的制定有利于头羊国家,与头羊国家信奉同一价值体系的国家一般也随之受益。
从原理上讲,统治的权威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构成统治的合法性。能够主导全球化的国家不仅需要经济、技术、军事、秩序等硬实力,更需要向全世界输出一套能够被广泛接受的合作秩序。18世纪英法争霸,是英国民主制度与法国皇权专制的竞争,资本选择了民主制度,最终以法国失败告终。随着一战二战爆发,资本与人才逐步离开战火纷飞的欧洲,涌向美国,奔向更具有盈利性、更安全稳定的资本乐土,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第六次全球化。价值体系与规则体系的差异,会削弱合作但不会中断合作,资本逐利也必逐安全,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与英国主导的第五次全球化所不同的是,全球化形式已悄悄发生变化。世界正在颠覆以传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形态,以全供应链全球分工合作替代既往的相同供应链(或同一产品)的不同产地竞争,由竞争导向更多地转变为合作导向。如果割裂供应链,那么追加的成本会使盈利变得极为艰难。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呈现马太效应,越聚集的地方越会吸引更长的上下游链条成为集聚。
制约国际资本投资的供应链条配置现状(经济体系的全球化)、共同信仰(价值体系的全球化)以及宜商配套因素(规则体系的全球化)是资本金主投资决策权衡取舍的关键,国际资本选择的过程艰难而复杂。相同价值体系与规则体系的投资地,会使投资更安全可期,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当前有关供应链再配置问题的讨论,如果只谈经济体系的全球化,避而不谈价值体系的全球化以及规则体系的全球化,则有可能误导我们贻误战机;如果一味强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去中国化”,无视我们当前供应链布局所具有的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则不利于我们找准症结,扬长补短,留住并进一步吸引国际资本。
所以,我们要透过现象,认明和厘清全球化的底层运行逻辑,积极精准应对。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