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形势、风险和挑战
保险资管业协会 / 2020-05-06 07:13:31
险资应对措施及下一步举措
◆资产负债两端发力,应对低利率环境挑战
李祝用:从负债端而言,通过保证回报并且较高回报的储蓄类产品快速积累资金的模式,越来越不可持续,需要创新保险产品,增加非利率敏感性的保险产品,降低负债的刚性成本;从投资端而言,需要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努力缩小久期缺口,防范流动性风险,降低潜在的利差损风险,增强保险韧性的支撑。
沙卫:从发展定位看,要平衡好“保险”与“资产管理”。保险资产管理,方向上要服务保险主业,本质还是落在资产管理,必须要不断提升具有保险特色的资产管理能力。
陈林:加强资产端和负债的双向有效互动。保险资管业正处于开放的背景,未来更趋多元化,竞争更激烈。核心优势是固收+产品投资的经验,包括绝对收益的投资管理的经验,需要加强产品化意识和运营能力。
◆大类资产配置坚持长期、价值、多元化投资
李祝用:坚持价值投资理念,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抓住党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的配置机会。在下阶段资金运用时,需要把握“三个机会”:抢抓结构性机会、阶段性机会,把握底部战略性配置机会。
崔勇:通过长期投资平滑短期内的收益波动,更好地抵御疫情这种黑天鹅的事件突发外部冲击,通过投资有成长价值的公司实现养老资金长期福利增长的目标,通过一个多元的投资更好地应对国内外资本市场估值的大幅度波动。
王军辉:强化底线思维,做好不同市场情景下的应对预案,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底线思维下适当地配置收益率具有相对优势的固收品种,同时做好核心权益资产的布局,进行提前选择和投资
沙卫:平衡好“传统”和“另类”。低利率时代,必须要通过策略化、风格化的资产配置来构建兼具稳定性和收益性的传统投资组合,并积极探索另类投资的“非标转标”。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权益投资多元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另类业务的转型。
陈林:强化对资产中长期价值的把握,重视次生灾害和尾部风险,做好超预期风险的应急预案。保持长期资金配置的窗口期和再平衡,坚持底线思维、常识思维和逆向思维。重新审视资产配置的风险承受力,建好工具箱和保险箱。
◆守住风险底线,加强风险防控和风险管理
李祝用:面对当前突出的信用风险,在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要坚持投资信用不下沉。通过加强信评能力建设,强化信用风险分析,来防范信用风险,优化持仓信用结构。
崔勇:做好风险敞口管理、压力测试及极端情况准备。加强各账户的权益敞口监控,做好绩效归因分析,全面开展压力测试,提前制定好极端情况下回撤应对方案,控制组合的波动性,获取长期稳健的收益。
沙卫:加快从“风险管理”转向“管理风险”。提升管理风险、经营风险、定价风险的能力。保险资管的客户主要是政府和大型企业,投向主要是不动产和基建,现金流清晰、信用风险相对可控。未来要有更扎实的尽调方法、更丰富的管理手段,坚定地走专业化道路。
◆加快保险资管产品创新发展
万放:关于保险资管产品1+3规则:一个是组合类产品集中度的问题,个人认为不应该加以严格限制,这既不符合央行资管办法拉平所有资管产品的总得游戏规则,同时又不利于服务于保险资金;组合类产品的投资范围也需要进一步扩大;一个是关于债权计划,从服务实体经济、提升行业投资能力的角度而言,运营资金上面不应该局限在20%,应该放宽到50%甚至更高。
段国圣:《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有利于推动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规范发展,但围绕3个规则征求意见稿,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虑:一个是关于基础设施债权计划及PE,国际上看,这两类产品都是对合格个人投资者开放的;风险上看,其风险要远低于组合类产品;投资需求看,高净值客户购买这类产品,也是基于对这类资产的预期性和长期性考量。另一个是关于组合类产品,在投资范围上,应该与其它产品或者与资管新规规范的其它所有的私募产品保持一致;同时要考虑25%的集中度问题,保险资管产品属于私募产品,不宜用公募产品的要求对其进行约束。
沙卫:做好“专户”向“产品”的过渡切换。一方面,产品化有助于保险资管打造更加多元化的投资风格,以更多的策略来更好地匹配客户需求;另一方面,产品化、净值化也有助于提升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时效性,便于投资者对投资机构的管理能力进行定量评估,也便于投资机构建立长期业绩体系。
陈林:完善和提升投研的能力,核心是加强对战略性资产或构建保险生态圈相关产业的分析和研究。加强对各类资产和产品的比较分析,更加重视量化投资和对冲策略新型投资手段的应用,加强对绝对收益目标的管理。产品设计上核心就是梳理产品的精准,强化产品的特色,真正地体现保险资管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定制化的特色,从客户驱动、投资策略驱动和创新科技驱动的维度设计和开发保险资管的产品。
相关建议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