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银行机构助力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恢复主要体现哪些方面? 详情

银行机构助力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恢复主要体现哪些方面?

中国网财经 / 2020-04-24 12:33:52
文 / 李莉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银行业保险业一季度运行发展情况。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银保监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推动银行机构积极创新信贷政策和产品,加大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银行业多措并举缓解风险,实现了平稳运行。
 
银行机构助力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恢复主要体现哪些方面?
 
银行机构助力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恢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全额保障疫情防控融资需求。各家银行积极运用央行降准、再贷款、再贴现资金,主动对接重要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生产运输等企业,通过提供利率优惠和专项贷款额度,积极满足卫生防疫、医药产品制造及采购、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合理融资需求。据统计,银行机构为抗击疫情提供信贷支持已超过了2.5万亿元。
 
二是创新信贷政策、制度和产品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领域。对于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基础设施等行业,加大对这些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一季度三类行业贷款分别增加1.1万亿元、0.9万亿元、1.5万亿元,在全部新增贷款中占比接近一半。对于偿还贷款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加强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投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不计罚息和复利,不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企业征信记录。到3月末,银行机构已对约880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实施了延期,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2.55万亿元,同比增速25.93%,远高于各项贷款的同比增速。对于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通过创新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仓单和存货质押等方式,加强对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信贷支持,有效降低了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压力。一季度末银行机构对21.8万户产业链核心企业提供日常资金周转支持,余额21.4万亿元;对29.7万户产业链上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余额5.8万亿元;对35.3万户产业链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余额9.3万亿元。
 
三是实行优惠利率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今年以来,央行实行一次全面降准、两次定向降准,两次降低LPR并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各家银行积极贯彻政策要求,加大贷款利率优惠力度,对重点防疫企业、普惠型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贷款、春耕备耕和农产品稳产保供重点客户贷款利率,在LPR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浮,更大程度向客户让利。一季度末五家大型银行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3%,在2019年基础上进一步下降0.3个百分点。央行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给企业的加权平均利率为2.51%,财政贴息后的实际融资利率更低。
 
在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同时,疫情期间各家银行持续加强自身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近期尽管银行机构加大了对受困企业的信贷支持,但是受冲击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行业的资产质量有所恶化,一季度末整个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是2.04%,比年初上升了0.06个百分点。为此,银行业采取更为灵活的管控措施,不断拓宽不良资产的处置渠道和方式,加大处置力度。一季度处置不良贷款45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10亿元。预计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的进度加快,各家银行的信贷投放将保持较快增长,助力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互动,风险将有所下降。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小银行的风险可能会加快暴露,预计今年中小银行的改革重组力度将加大,特别是市场化重组的措施会比较多。目前银保监会针对加强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正在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总体上,大多数银行具备充足的拨备和资本,风险抵御能力较强,银行业整体风险基本可控。
 
当前我国疫情逐步稳定,但海外疫情仍处于加速蔓延阶段,截至4月22日全球确诊病例已超过264万例,当前全球疫情远未结束,我国经济运行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下一步,银行应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处于全球产业链企业的复工复产。一是加强对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上受困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支持汽车、医药、电子等重点产业链的大型企业、头部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获得融资后,以预付款等形式向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支付现金,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共同发展。二是运用金融科技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积极与核心企业、政府部门相关系统进行对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新产品和流程,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为链条上的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同时,银行还应前瞻性做好风险防范。全面强化对行业、客户等不同维度风险变化的监测,加强客户细分,做好压力测试,进一步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保持新发生不良和处置力度的动态平衡。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