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
光大证券 / 2020-04-13 09:43:10

要点
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我们认为,这是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体现。在中国人口红利渐行渐远、金融周期下行的大背景下,经济社会的症结更多由需求侧转向了供给侧,《意见》就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劳动力要素市场化强调了合理畅通有序流动,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以城市群、都市圈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发挥集聚效应。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再次被重申,改革完善股票市场发行、交易、退市等制度,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更通畅的上市、退市渠道有助于消除业绩差公司的估值溢价,引导价值投资风格。
《意见》除了提到了正在实施的“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市场品种,推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和“公司信用类注册管理制度”外,通过强调债券信息披露和评级准入管理,将投资者保护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而健全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才可能最终实现融资可得性和降低融资成本。虽然《意见》指出“稳妥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引发市场热议,但我们认为,短中期之内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可能性不大,我国利率市场化仍然是自然的、历史的进程。《意见》在已有的立法基础和制度改革框架下,全面推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而统一规划,有序入市,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不会对商品住宅用地供应造成冲击。
风险提示:疫情快速扩散;经济增速超预期下滑;海外市场波动加大。
正文
宏观: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
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光大证券研究所总量和金融地产团队对此点评如下:
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我们认为,这是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体现。在中国人口红利渐行渐远、金融周期下行的大背景下,经济社会的症结更多由需求侧转向了供给侧,即十九大报告所说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改革的方向也逐渐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商品市场转向了市场化程度还不那么高的要素市场。从生产函数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全要素生产率等,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要依靠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到的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而《意见》就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劳动力要素市场化强调了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最重要的是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以城市群、都市圈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发挥集聚效应。而“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或将推动人口进一步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核心区域集聚。“进一步畅通企业、社会组织人员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渠道”,长期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一定的分割状况,缺乏发达国家拥有的“旋转门”机制,也容易滋生腐败,人才流动的畅通有助于加强政企之间的交流,也能间接达到减少腐败的效果。
要素价格市场化方面主要强调了工资、地价、资金价格。“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有助于增加工资弹性,保护劳动者利益。对部分体制内劳动者工资的调整也将更为市场化,“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完善城乡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制定与发布制度,逐步形成与市场价格挂钩动态调整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地价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提升土地配置效率。资金价格方面除了强调了对内的利率市场化,也强调了对外的“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未来人民币浮动区间可能进一步放开。
《意见》还针对疫情提出了新要求:“增强要素应急配置能力”,“建立对相关生产要素的紧急调拨、采购等制度,提高应急状态下的要素高效协同配置能力”。疫情对要素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相信经过此次疫情,应急物资的储备、生产都会有更完善的安排。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