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的十个“更加”
十四五规划信息网 / 2020-04-09 17:38:23
一是更加关注新旧动能转换
2015年10月,李克强总理做出“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的初步判断,“新旧动能”一词由此进入决策视野。2017年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这是我国培育新动能加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第一份文件。如果说“十三五”时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发育期,“十四五”时期新旧动能转换这场重要变革需要迎来更扎实的成果。
二是更加关注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过去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营商环境的重要性。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也是四省市在“十四五”时期关注的重点问题。
三是更加关注产业体系建设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研究的重中之重。要实现产业从“做大”到“做强”的新跨越,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从研究课题的设置可以看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的新时期,确立现代服务经济在地方经济中的第一支柱产业地位,实现服务经济从数量追赶型向创新引领型增长模式的跨越,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突出加快现代服务经济的新方位发展,是各地努力探索的方向。
四是更加关注绿色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召开、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绿水青山将日益与金山银山“合而为一”,成为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和鲜明符号,也是地方“十四五”时期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遵循。
五是更加关注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的集中体现,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城市发展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也是我国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背景。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推进城市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审视制度安排,创新制度设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城市、加强精细化管理、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六是更加关注区域发展战略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提出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显著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对于各地来说,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机制,将优化经济空间布局,使经济发展更均衡、更持续。
七是更加关注创新驱动发展
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到201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再到2018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一个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基本形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是一句口号,作为充分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发端于“十二五”时期、壮大于“十三五”时期的“双创”,无疑将继续影响“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中国发展、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八是更加关注人口与社会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至少从2012年以来,我国15岁至59岁劳动人口数量在持续减少。诚然,中国仍然具有巨大的人口数量和劳动力大军,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劳动的参与率还在提高。但是,中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老龄化压力日益凸显。
从长期看,随着新成长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从向“人口红利”要效益转变为向“人才红利”要效益,“人才红利”潜力有待充分挖掘,这也是各地“十四五”时期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九是更加重视社会建设补短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正视民生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对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之间关系认识的误区、民生事业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等事实,着力解决精准扶贫、就业、教育、收入分配、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住房保障、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文化体育服务、人口发展、生态环境等基本民生领域存在的主要短板,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提。
科学分析和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积极补短板、促民生,持续推进民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实现适度普惠,积极探索实践切合本地实际的民生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十是更加重视城乡融合发展
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重大命题,到党的十八大把“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到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的认识高度,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十四五”时期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正式发布。作为现阶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顶层设计的文件,《意见》从战略、目标、政府和市场、产业、社会福利等方面阐释了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
各地要深入分析当前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失、政策性问题,进一步提出“十四五”时期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思路和举措。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