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影响中国工业参与国际分工
2020-04-05 08:49:43
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采取了更多的贸易和投资保护措施,世界范围“逆全球化”暗流涌动。2017年7月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发布的《全球贸易预警》报告显示,2008年11月至2017年6月,二十国集团(G20)的19个成员国(不包括欧盟)总计出台了6616项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措施仅为2254项。其中,美国在金融危机后累计出台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1191项,居全球首位,占G20成员国家保护主义措施总数的18.0%,比排名第二的印度多462项,是中国的4.5倍多,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推手(Evenett andFritz,2017)。面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除关税等贸易壁垒外,美国等发达国家还直接采取技术封锁手段遏制发展中国家在前沿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限制高技术中间投入品出口、对在美国高科技领域的投资和收购设置障碍、禁止前沿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等。正如戈莫里和鲍莫尔(2018)的研究所揭示的:“一个工业化国家将受益于非常落后的贸易伙伴发展新产业,从而使生产率获得普遍提高。这一受益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其贸易伙伴达到在全球市场上占有更重要地位的发展水平为止。通常,这种发展水平仍然远不及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但是,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点之后,新兴贸易伙伴更多的产业达到该点将不利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将通过激烈的竞争来维持其相对于新兴对手的巨大优势,从而确保其最佳利益。”由于世界经济已经形成彼此高度依赖的关系,工业行业的价值链、供应链高度全球化,因此“贸易热战”更多的是一种短期讨价还价策略,但“科技冷战”将会长期持续。
中国工业的高速增长、转型升级得益于在相对宽松的全球自由贸易格局下对全球范围内资本、技术、资源、中间产品和市场的利用。“逆全球化”对中国工业发展影响的主要表现:一是中国工业产品的出口增长受到抑制,在“逆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很难有大的提高空间。事实上,中国制成品出口占世界的比重从1980年的0.8%提高到2013年的17.5%,在2015年达到最高点的18.9%后就回落并稳定在2016—2018年大约17.5%的水平。二是对全球产业分工信心的动摇导致供应链外迁加剧。发达国家动辄以增加关税、高技术产品断供牟取谈判利益的做法不但会推高在发展中国家采购的成本,而且加大了全球供应链中断的风险。跨国公司为降低采购成本、保障供应链安全,会分散生产基地和采购来源,从而造成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三是“科技冷战”增加了技术获得与产业升级的难度。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是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中国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除得益于国内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外,外商在华投资的技术扩散、购买国外先进的仪器设备、国外专利授权、引进海外人才等同样使中国工业发展受益良多,“科技冷战”会造成中国引进国外先进产品、技术和人才的难度加大。但是也要看到,发达国家在高端装备、精密仪器、先进零部件、工业软件等领域的限制,虽然在短期会制约中国工业的升级,但是也使中国不得不“破釜沉舟”,对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进口替代”,国外竞争的“消失”和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意味着这些产业实现了技术突破和面临发展壮大的机遇。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