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十四五”面临的外部环境及经济环境
2020-03-28 20:20:34
1.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十三五”前四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但整体平稳。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GDP为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0.4个百分点,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延续总体平稳发展态势,但下行压力较大。
预计“十四五”期间仍将延续“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态势,降幅收窄,基本平稳。
2019年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5933.5亿元,同比下降2.1%,降幅比1-8月份扩大0.4个百分点。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4279.4亿元,同比增长3.1%;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37904.2亿元,下降3.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3749.9亿元,增长12.3%。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11个行业减少。
利润上升: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2.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1.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8.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7.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6%,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0%。
利润下降: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53.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41.8%,汽车制造业下降16.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13.0%,纺织业下降4.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3.2%。
“十三五”前四年全国固投增速持续放缓,2019年相对平稳。
2019年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61204亿元,同比增长5.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566亿元,同比下降2.1%,降幅比1-8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38361亿元,增长2.0%,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311277亿元,增长7.2%,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受道路运输业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上升开始回升;高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与服务)增长显著;社会领域投资中的教育投资增长18.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5.5%,增长亮眼;房地产开发投资基本稳定;制造业投资环比下降,但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8.9%,增速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6.4个百分点。
“十三五”前四年消费增速逐年降低,但消费品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2019年前三季度消费品市场增速同比回落,主要受占零售总额比重较大的汽车、石油等出行类商品增速回落影响。据测算,出行类商品拉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0.8个百分点。扣除出行类商品后,前三季度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同比仅回落0.5个百分点,与上半年基本持平。据测算,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5%,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且明显高于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十四五”期间,在消费环境持续改善、减税降费及个人所得税抵扣政策落实以及促消费政策逐步显效等多因素带动下,居民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新业态新模式持续较快发展,消费市场总体上有望继续保持平稳。
“十三五”前四年我国进出口波动较大,贸易顺差逐步收窄。
201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4.62万亿美元,增长12.6%;其中,出口2.48万亿美元,增长9.6%,出口增速创2011年以来新高;进口2.14万亿美元,增长15.8%,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贸易顺差3517.6亿美元,收窄16.2%,为2013年以来最低。
“十三五”中后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潜力将持续释放,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动力;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比重不断提升,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进出口增长的贡献度超过50%,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一大亮点。
2.国内政策环境分析
政治方面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外交方面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解决全球发展失衡、数字鸿沟等问题,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
民生方面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生态方面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经济方面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不同经济类型的发展
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
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价值分配
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
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
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
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保护外资合法权益,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拓展对外贸易多元化,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
3.国内技术环境分析
大背景
“十四五”期间,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加快重塑,我国产业发展进入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的重要窗口期。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顺畅接续转换,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正加速重构全球经济新版图。未来5-10年,随着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升级、5G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突破、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居民消费升级对数字技术和经济需求的持续增加,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仍将进一步拓展,我国包括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电子商务等在内的数字经济仍将持续较快发展。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约为40万亿-45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5%。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具有“头雁”效应的基础性技术,带动作用强。3D打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虚拟(增强)现实、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成为新风尚,智能经济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加速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重塑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十四五”时期,智能经济在制造、教育、环境保护、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程度越来越深,智能经济和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未来5-10年,随着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慧农业、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有望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到“十四五”末,产业规模有望突破7万亿-8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3%。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目前进入产业化阶段,基因检测、基因编辑技术快速发展,细胞和基因疗法技术日益成熟,生物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产业之一,正在引发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深刻变革。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保持年均12%以上的增速,2018年产业规模接近5万亿元。“十四五”期间,以基因测序、合成生物技术、液体活检、细胞免疫治疗、生物大数据、生物仿制药、生物制造等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进一步发展将带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生物产业快速发展,到2025年产值规模有望突破10万亿元,占GDP比重有望超过3%。
节能环保技术
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迅猛,2018年总体规模约6万亿元。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2017年底达到6.5亿千瓦,风力发电和光伏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一。节能环保产业持续较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产值达4148亿元,增长16.3%。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83%,保有量超过270万辆,我国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快、产量最高、保有量最多的国家。“十四五”期间,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普及,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技术的突破和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我国绿色经济有望持续较快发展,按照年均10%的增速测算,到2025年绿色经济总产值有望超过12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
海洋新兴技术
我国2017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76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4%。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海洋新兴产业,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海洋产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抢占国际海洋科技产业竞争制高点,是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期间,在数字海洋、透明海洋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随着我国海洋产业从传统产业转变为向科技要潜力、向远洋要资源、向业态创新要未来的创新型产业,年均增速可达8%-10%左右,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有望超过1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