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因何重拾负利率
中国金融 / 2020-03-25 10:31:43
负利率政策效果展望
负利率政策效果展望
从负利率实施的历史经验来看,结果不尽如人意。首先从刺激信贷的角度来看,对于负债供给端商业银行来讲,由于负利率对存贷款利率下降幅度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会导致银行的盈利水平下降,而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银行不良贷款率高企,进一步限制其贷款意愿。从需求端来看,负利率的实施并未促进企业投资以及居民消费的意愿。对企业来讲,一方面由于“未来融资愈发容易”预期的形成,大量企业选择推迟融资,控制借贷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对经济的悲观预期,企业经济活力不足,造成了企业借贷需求并未明显增长。对居民来讲,在通缩预期下,未来商品价格会更便宜,居民倾向于储蓄以增加未来消费,导致消费意愿不高。信贷供需两侧的限制导致大量投放的货币回流至中央银行表内。其次,从降低本币汇率的角度来看,由于欧元区无此目标,仅从日本的经验来看,日元汇率不降反升,但出口却因全球需求企稳而有所上涨。实质上,负利率也并未通过降低本币汇率,增加出口竞争力进而扩大外需。最后,从稳定通胀目标的角度来看,负利率的实施让市场加重了经济悲观和通胀紧缩预期,需求进一步收缩。欧元区在负利率实施两年半后才达到 2% 的通胀目标,而日本通胀至今仅为 1% 的水平,仍未达到其 2% 的通胀目标。
而最新的研究,则认为负利率的政策效果会好于历史经验。先是旧金山联储2019年2月初发布的报告中称,在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衰退时期,美国如果采用负利率,可以减轻经济衰退的深度,并加速复苏。次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也发表有关负利率的文章,支招如何让负利率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提出建立一个电子货币和纸币的双重货币体系。这种方法可以弥补在负利率环境下,人们选择把钱从银行取出藏在床垫下的“漏洞”,从而将货币政策完全从零利率下限中解放出来。
在当前的货币政策研究框架体系下,负利率的主要评判还是“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但问题是大量负利率研究出现的时期还是主要集中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末期,无论学者和官员都寄希望于伴随危机结束,各国能够将基准利率调回危机之前的水平(即所谓的货币政策正常化),然而十年过去了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假如全球性经济危机又至,那么除了美国,其他大量发达市场可能不得不选择常态化的负利率政策。而新兴市场还有一定区间的安全垫,届时全球“准/半负利率时代”可能成为一个选项。下一轮经济周期,全球经济大概率步入“低通胀、缓增长”的新阶段,如何使用更有效的货币政策(包括负利率政策)是未来各国货币当局和学界都将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刊于2020年第6期《中国金融》)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