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中央银行因何重拾负利率 详情

中央银行因何重拾负利率

中国金融 / 2020-03-25 10:31:43

“负利率PLUS”的深层原因:增长放缓+风险加剧

 
 
 “负利率PLUS”的深层原因:增长放缓+风险加剧
 
  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下降
 
  纵观过去几轮全球货币宽松以应对危机的经验,都是呈现出“经济衰退/危机→宽松货币(降息、QE等)→经济复苏(达到或超越前期高点)”的模式。其背后的逻辑是:经济危机之后中央银行放水,降低实体的融资成本,然后刺激经济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消化危机时积累的产能过剩,等产需平衡、需求自己运转起来之后,中央银行就可以功成身退,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周期。但这其中有个关键条件,就是需求可以自己运转、内生增长。这个无法依靠货币宽松实现,只能依靠技术创新、制度改革或者人口、全球化等外生红利。
 
  在人类历史上,过去的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有很多表现形式。最早的动力例如新资源和市场的发现(航海时代)、生产力进步(工业革命),20世纪以来世界经历过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美国享受了互联网红利,中国有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和城市化红利等。
 
  但是自2010年前后,世界进入了发展的新常态(New Normal Era),这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复苏的开始,但是同时也表现出了与以往经济周期截然不同的特征:技术进步速度明显降低、逆全球化出现、低通货膨胀率盛行以及民粹主义运动的崛起。这些因素大大降低了经济自身运行的内生增长力,使得各国的复苏虽然持续长达接近十年,但是始终没有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即所谓的“Lower for Longer”时代。因此,面对2019年开始的全球经济下行,各国中央银行不得不在尚未完成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阶段,就开始了又一次的货币宽松。这也正说明没有经济内生企稳,旧的经济周期模式不再成立,就无法真正实现逆周期政策的全身而退,对货币政策而言,接连宽松就很容易陷入负利率的泥沼。
 
  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的倒逼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十年来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催生了大量的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紧缩之后出清的压力马上显现出来,其后果是很多中央银行难以承受的。货币宽松是金融风险的温床,一是增加投机性资金,炒高资产价格,资产泡沫化;二是推高杠杆,埋下债务风险的种子。一旦货币紧缩,就很容易形成资产价格下跌—杠杆收缩—债务违约—避险情绪升温—资产价格下跌的恶性循环,并通过复杂的金融债务关系从一个点向整个金融和经济体系扩散。这就是为什么各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道路上都谨小慎微,加息速度缓慢,大家都担心过紧的货币政策会打破经济复苏的良好格局。
 
  金融危机之后,伴随着货币宽松,大部分国家出现了资产价格疯涨和杠杆率飙升的局面,所以现在紧缩就会容易触发金融风险爆雷。2018年11月28日,美联储首次发布了《半年度美国金融稳定展望》。这份报告里,美联储首次在官方文件之中承认了金融稳定在联储目标中的重要性。虽然这并没有改变目前美联储双目标制的现行机制,但是将金融稳定提升到了与“双目标”同等重要的位置——Key Element。在这份报告中,美联储提出了四大金融风险:美股和美债的高估值风险,家庭或企业杠杆率过高风险,金融业内部杠杆率过高风险,银行资本充足率。在后续的分析中,美联储排除了第三和第四风险的危机性,但是对第一和第二种风险提出了担忧。
 
  从第一和第二种风险的联系上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企业杠杆率是头号风险,而企业回购(高股价)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防止市场上由股市波动导致的信用链条断裂,这也是年初很多投资者相信“美联储卖权”(Fed Put)会对股市兜底的一个重要原因。又如日本,中央银行大量购买国债和股票,根据日本投资信托协会数据,2018年年末日本中央银行持有ETF资产余额占日本ETF总额超过60%,一旦中央银行停止购买甚至卖出金融资产,金融市场可能出现大量资金跟随离场造成泡沫破裂,所以日本中央银行只有持续购买。伴随货币当局转向数据支撑与风险管理兼顾的双目标机制,为了应对现存或潜在风险,而采取“预防性”降息、提前扩张资产负债表等措施时,低(负)中枢利率的到来就更加提前了。
 
  民粹主义浪潮的推波助澜
 
  引燃民粹主义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1年叙利亚战争全面爆发引起的难民潮。前者冲击了全球化形势,同时带来了经济的长期缓慢发展;而后者则严重冲击了欧盟区内主要国家的社会秩序,同时严重影响了民众对于经济全球化与欧洲一体化的信心。在美国,颇具民粹主义色彩的特朗普赢得大选,从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到退出《巴黎协定》,再到中美贸易摩擦,再到边境墙建造,其行使的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政策为全球化带来负面作用。在欧洲,以民族保护主义、反全球化和反欧盟为基本诉求的社会抗议运动发展势头猛烈,其辐射范围从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逐步扩展至波兰、匈牙利等国家。
 
  而伴随着民粹主义在政坛力量的一步步提升,标榜给贫民来带富裕的民粹党派,必然会阻挠任何紧缩政策,倡导甚至迫使中央银行采用更激进的低(负)利率政策来刺激经济,至少在短时间内部分兑现对选民的承诺。
 
  负利率 PLUS 的根本原因:经济步入新常态
 
  自从 2010 年开始,全球经济逐步从大衰退中复苏,主流经济学家将之称为“新常态”,因为这段时间经济表现和危机之前显示出了很大不同。但是在这一轮经济复苏的背后,我们却发现了与传统经验/理论相违背的现象。自 2012 年以来,令人惊讶的是,失业率的下降对通胀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促使自然失业率稳步下降,而通货膨胀率一直没有恢复危机前水平。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的线性关系被打破,这也就成为新常态最显著的特征。而我们知道,中央银行制定一切基准利率的起点就是基于对自然/中性利率的判断,伴随着通胀率失去了弹性,过去20年,对中性利率的标准估计也下降了2~3个百分点。一些人认为,实际降幅甚至更大。
 
  回到货币政策的基础框架,最核心的问题无疑是为各项利率和政策找准实施的“锚”,也就是货币政策的“北斗星”即自然失业率和中性利率。将较低的自然失业率纳入政策制定中,并不需要在方法上作出重大改变。然而,较低的中性利率加上较低的通胀率意味着,平均而言,利率将显著接近其有效下限。
 
  因此,回到问题的根本就在于新常态下,通货膨胀率的中枢产生了变化,由此对应的中性利率也在不断下移。那么即使当前没有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和民粹主义等政治问题,为了制定最佳适合促进实现中央银行目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选择,也应该是追随变化的中性利率,将政策利率下调。至于是否会突破零利率下限(ZLB),取决于各国目前的经济压力和通胀水平,从大趋势上来看负利率 PLUS 时代的到来,有其根本的经济逻辑和数据依据,这可能是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框架的一次大变革。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