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十四五规划: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问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详情

十四五规划: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问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十四五规划公众号 / 2020-03-15 23:14:11
1.认清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迫切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创新理论,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本遵循。面对环境整治的繁重任务,我们要切实认清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迫切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产生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实际行动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急,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铁腕治污,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过去多年高速发展积累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生态环境治理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是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因此,“十四五”时期,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让生态环境日益向好。
 
2.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道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如果处理妥当就可以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哲学层面分析,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经济发展中重视环境保护、在保护环境中追求经济发展,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3.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近期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有效循环链接。按照有关规定,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三条红线。对突破红线的行为,坚决依法整治。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大众化的宣传与普及,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通过公众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把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转化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行动。
 
4.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从哲学原理上分析,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规律性,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个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中、下游,进行整体规划,分类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能力,维护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大江大河全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主动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继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5.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针对中国处在污染防治攻坚期的现实,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逐步从当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铁腕治污走向依法治污,让生态环境保护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相关报告
 
 
 
 
 
为帮助适应各地政府、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编制“十四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研判“十四五”投资机会等需要,中宏国研承接各地政府、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垂询电话
 
电话:010-68467653  手机:18618293457(同微信)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