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正生:2003 年 SARS 冲击下中国经济和股市表现分析
中宏国研 / 2020-02-21 22:37:00
评估本次疫情影响最好的参照系是2003年的SARS疫情。非典疫情始发于2002年12月,但直到2003年4月上旬疫情进入集中爆发期,官方媒体对SARS病例的报道才逐渐增多;疫情转折点是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多省市列为疫区,市场恐慌情绪开始蔓延。2003年5月中旬北京宣布非典病例数大幅下降,6月14日WHO解除对河北、内蒙古、山西、天津的旅游警告,6月15日中国内地出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既往疑似转确诊病例数“三零”纪录。以WHO的认定衡量,SARS疫情影响大约持续两个月。
2003年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可以认定为一次性、暂时性的影响,第三产业回升速度相对较慢。2003年一季度中国GDP在第二产业的带动下,单季增速从2002年的9.1%跳升至11.1%;二季度受疫情冲击,三次产业单季GDP增速均显著回落,当季GDP增速下降2个百分点至9.1%;三、四季度GDP回升至10%,其中,一产、二产在三季度就反弹至高位,三产到四季度才出现明显回升。就趋势而言,SARS疫情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冲击,事实上,2002年四季度GDP单季增速也是9.1%。
进一步分行业来看,第三产业中受冲击最大的是其它服务业(对2003年二季度GDP拉动减少0.3个百分点,主要是科教文卫,其需求有线性特征、不易回补),其影响在2003下半年也没能恢复;与之相似的是金融业,2003年股市下跌到11月中下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受冲击也较大(对二季度GDP的拉动减少0.2个百分点),但到年末其影响得到完全恢复,与之相似的是住宿餐饮业。
主要宏观指标中,消费和工业生产受冲击较大、但恢复得也很快。社零受冲击最大,从2003年3月当月的9.3%下挫至5月的4.3%,6月、7月又快速回升至8.3%和9.8%;工业增加值次之,从3月的16.9%下降至13.7%,6月就回升到了16.9%;固定资产投资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速;进、出口全年增速均比2002年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二、三季度进口相对受影响较大,而出口增速基本平稳。
在回顾股市表现之前,需要说明2003年的通胀、地产调控及货币政策背景。2003下半年猪周期启动,带动CPI从6月的0.3%上升到12月的8.6%。2003年初房地产销售骤增,引发房地产调控开启了中国第一轮房地产牛市之后的收紧。4月央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对购买高档商品房、别墅或第二套及以上商品房的借款人,适当提高首付比例,不再执行住房利率规定。2003年5月,央票发行量从年初以来单次50亿、100亿显著上升到200亿,并保持每周发行的节奏,流动性趋于收敛;8月23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确认了货币收紧对抗经济过热,银行间流动性大幅收紧。也就是说,2003年非典疫情冲击之后,下半年的通胀形势、地产调控及货币政策继续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
最后来看股市表现。2003年上证综指的表现可划分为五个阶段:1)疫情发展期(1/1-4/15),市场震荡上涨,并在WHO认定疫区之前冲上高点,领涨的板块主要是银行、汽车、钢铁和交通运输、通信、公用事业,与当时投资、出口为引擎的经济增长相匹配。2)疫情恐慌期(4/16-4/25),市场连跌7个交易日,悲观情绪下各板块普跌,唯一表现坚韧的是医药生物,领跌的板块包括钢铁、休闲服务、交通运输、非银金融、通信,与经济受挫最终的领域相匹配。3)疫情减退期(4/26-6/16),恐慌情绪演绎后,市场逐渐进入观望阶段,并随着病例数量的减少而情绪得到好转。这一阶段涨幅较大的板块,除了前一阶段跌幅最大的板块外,采掘、公用事业、汽车、传媒、计算机也有突出表现。这体现疫情过后财政政策发力、以及疫情对于传媒计算机发展的积极影响。4)货币收紧期(6/17-11/18),WHO宣布解除中国疫区标签之后,货币政策收紧及房地产调控开始成为影响股市的主因,市场开始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下跌,各板块普跌。5)大盘反弹期(11/18-12/31),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期被证伪,市场开启一轮超过四个月的牛市。全年来看,受疫情冲击的休闲服务板块始终未能收回跌幅,而交通运输和通信板块收回跌幅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此外,钢铁、采掘、有色、银行、非银、公用事业、汽车这些偏周期性板块是领涨的。
综合以上,2003年SARS疫情至少提供了以下几个可参照的启示:1、疫情对工业、投资、进出口和必选消费品(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的冲击是暂时的,在疫情消退后很快就能修补回来,且不影响经济趋势。2、疫情对可选消费(教育、休闲娱乐等)的影响是不易修复的。3、疫情消退后资本市场的走向与政策环境有莫大的关联,包括通胀形势、地产政策、货币政策、财政发力等。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