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疫情的经济代价有多大? 详情

疫情的经济代价有多大?

明白知识 / 2020-02-17 22:39:06
一边是疫情的控制,一边是经济的代价。
 
这些天,人们开始面对一个新的窘境:真正的寒冬很可能不是疫情,而是疫情的经济代价。
 
就在上个月(1月31日),西贝莜面村的老板贾国龙在接受专访时提到,这次疫情将让西贝两万员工待业,贷款发工资也只能撑三个月。
 
不只是西贝,由于全国采取广泛的隔离措施,大部分行业复工日期逐步推迟,经济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现实。
 
如果像西贝这样的大企业也只能勉强撑三个月,那么,广大中小企业将面临什么?中国经济又将面临什么呢?
 
01 经济「凛冬将至」?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对中国经济做出主要贡献的,是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生产总值占国内GDP的60%-70%,它们交税的数额占总税收的50%以上,创造了80%的就业岗位。
疫情困局下,中小企业的命运决定了经济的命运,也决定了我们普通人的命运。
 
这些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和服务业,它们的特点是资金周转快,手里没闲钱。它们不像国企那样享有更多福利,即便没有大灾大难,在年底也是异常难熬。疫情期间,它们首当其冲地遭受沉重的损失,承受疫情的经济代价。
2月初,清华大学金融教授朱武祥与北京大学管理学教授魏炜,联合调研了995家中小企业。他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了解中小型企业会受到疫情多大的影响。
 
这一调研以问卷形式,囊括了收入下降幅度、可维持时间、成本支付压力、自身对策、对政府诉求等8个问题,调查结论几乎可以说是触目惊心。
 
995家中小企业中,高科技企业占18.51%,零售服务业占17.1%,餐饮住宿娱乐业及文化旅游业占15.69%,还有加工业、物流等其他产业。可以说很全面,比重也基本可以反应中小企业的各自市场份额。
 
这些企业中,大部分是员工人数不到50人的微型企业,还有员工人数5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
 
营业收入大部分在5000万以下。
 
通过调查显示,这些企业的现金维持时间非常短,大部分只能维持1个月之内;其余部分则最多维持2-3个月;只有极少数能够维持4个月以上。
 
从疫情爆发,进入春节假期开始算的话,目前已经过了1个月,不少中小企业已经倒闭或正面临倒闭。
 
那些还能艰难度日的公司,其营业收入将下降20%以上,情况最好的也要下降10%左右。
 
下降10%到50%,这对一个大型国企来说确实不算什么,但是对中小企业而言,却是灾难性的。朱武祥教授调研的另一组数字,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毁灭性打击。
 
 
在「主要支出压力」一栏,朱武祥教授发现,中小型企业的支出,最主要的部分在员工工资和五险一金,其次是租金和偿还贷款。在支出的比重上,员工工资和五险一金占62.78%,租金占13.68%,偿还贷款占13.98%。
 
一个企业不能正常营业,但却要正常发放工资,交付房租和购买设备,偿还贷款。
 
相比之下,想要应对现金流的短缺问题,中小企业的对策却有点捉襟见肘。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对策主要是贷款和对员工降薪。
 
问卷调查中,企业主要的诉求是政府对成本的补贴。成本主要包括:租金、薪资、社保和利息;其次是降低或减免税费。
 
也就是说,政府还是可以通过调控的方式来解决一部分问题的。比如,由于疫情影响,企业不能复工但还要偿还贷款。这个时候,政府就可以将贷款向后顺延、推迟。
 
或者,一些中小企业要发放员工工资,在疫情期间的几个月,政府可以提供低息贷款。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减税,或者推迟收税。这可能较为有效地救助大部分企业。
 
但是,问题还没那么简单。对于「凛冬将至」的中小企业的境况来说,补救或许还不晚,但对于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则只能亡羊补牢了。
 
由于疫情的出现,封城、封省,已经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这些损失还会在未来的几个月不断发酵。
 
春节前最初受影响严重的就是电影业,春节贺岁电影全面撤档,疫情对2020年的国产电影造成毁灭性打击。
 
根据2019年的数据,春节档带来的票房达到59.05亿,占年度的9.2%。今年的春节档预计有望达到70亿票房收入,而目前疫情造成的影响很可能继续持续几个月,预计电影票房收入损失至少将达到100亿。
 
票房的损失,只是整个电影业最显而易见的损失,我们不难想象电影从业者的损失,以及连带的衍生品、餐饮、服务的损失。
 
即便疫情得到控制以后,它对隔离期间的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教育产业等等行业都会造成巨大打击;已经持续升高的失业率,也可能雪上加霜。
 
拿第一产业服务业来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服务业从2012年到2018年,从2万4千亿增长到了4万6千亿,翻了一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
 
而在全国防范疫情的期间,本来最应红火的两个月,却变得最为冷清,至少造成5000亿以上的经济损失。
 
春节期间,最赚钱的是旅游业。国内旅游业的支柱在于春节、暑期和国庆,而春节又是支柱中的支柱,其从业者至少造成三分之一以上的损失。
 
2019年春节,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收入5139亿。几年来,旅游业的增速一直是8%左右。算下来,今年旅游业的损失也应在5000亿左右。
 
没人去电影院看电影,没人去商场购物,那么,商场和电影院附近的餐馆也就没人关顾。餐馆集体关门,供应餐馆的食品就会大幅度减少;食品减少,对于原材料的种植和养殖就会减少;沟通生产和销售的运输业就会造成影响。
 
同样,旅游业的损失一样会波及到交通和服务上。这些产业的损失,最后会投射到农业、工业和虚拟产业上,造成整个经济体的剧烈震荡。
 
最后的结果,会通过GDP得到直观体现。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中国的GDP增长率从2010年开始持续下滑,从10.636下滑到6.567(2018年)。加上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等原因,经济下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现在,疫情导致全国经济冰冻,其时间长度还未可知,这将对GDP造成的重创也是可想而知。
 
咨询公司Plenum的陈龙认为,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同比增速可能会从去年第四季度的6%下滑至2%,将成为几十年来的最低点。
 
虽然在疫情结束后,中国经济有望大幅回暖,但断崖式的损失已经发生,其后果仍然难以估量。更加严肃的局面是,中国经济的重创将影响全球经济。
 
单单拿武汉来说,其经济占中国GDP的4.5%。武汉是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尤其是在汽车制造业上,本田、通用和日产在此都设有工厂。而当地的长飞光纤光缆,是全球最大的数据传输线缆制造商。
武汉的损失将蔓延至全球。
 
此外,全球所有药物的活性成分80%来自于中国,90%的塑料花也来自中国,它们都将受到牵连。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制造业的损失几乎可以说是全球制造业的损失。
 
由于疫情,近期生产苹果手机的富士康股价下跌10%、澳门赌场歇业、香港股市下跌,就连迪士尼,也因为上海的闭园蒙受损失。
......
 
这样的损失,目前仍一眼望不到头。
 
03 恐慌的代价是什么?
 
根据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医生的预测,疫情在未来有三个走向,一个是理想状态下的完全胜利,其关键点在于元宵节前疫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就目前的疫情发展态势而言,完全胜利的情况已属不可能。接下来的情况,则是胶着和失败状态之间的其中一个。当下较为理想的情况是胶着状态,我们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抗击疫情。如果没有控制住,肺炎疫情就会像2009年的墨西哥猪流感,蔓延到其他国家。
到底是胶着,还是失败,现在谁都没法保证。
 
因为截止到现在,我们仍然没有完全掌握疫情传播的途径、症状、治疗方法。从最初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再到气溶胶传播,感染者从最初潜伏期14天,到现在已有潜伏20多天甚至更长的情况。
 
2月初,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胡国章教授在《柳叶刀》发文,指出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率将达到2.68,即每人平均传播2.68人。
 
此后,《纽约时报》做了关于病毒致死率和传播率的研究。从已知的数据来看,它的传播远远超过非典,在30天内就超过了10000人确诊。
 
在没有任何干预下,如果有五个感染者在五个感染周期内,可将病毒传播给大约368人。但其致死率,就国外的案例来看,一直不到千分之二。国内的致死率也只在2.1%左右。
 
此种情况下,封城这样的大举动对病毒传播的控制效果,实际上有待确证。而封城所引起的经济寒冬,很可能远超病毒所带来的破坏。
 
封城/隔离与经济压力之间的矛盾,将成为未来一年生死攸关的议题。
 
这个议题也进入了一个窘境:如果继续隔离,不能复工,则经济的损失会不可估量,大量公司将倒闭,中国经济的支柱受到重创;而如果现在就复工,面对疾病超强的传播力,很可能造成更大面积的感染,产生新的重灾区。
能否实现精准的疫情控制,同时让经济从冰冻到复苏,这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回顾整个疫情,不难发现,对疾病的恐慌主导了整个社会,一边是过激反应;一边是采取一刀切的措施,造成更大的危机。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恐慌?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不是第一次遇到重大的传染病,如果能有更有效的医疗体系,我们是否就能更加从容应对?
 
如果能有更透明的信息传播,疫情是否就能早发现,早预防?
 
如果有更多渠道的新闻,是否就能从乱象中拨云见日呢?
 
如果有更多的政策优惠,中小企业自身的免疫力是否也会更强呢?
 
恐慌的代价我们正在承受,未来的一年还要继续承受下去。
 
梳理疫情的经济代价,也许不能直接解决疫情阴影下所暴露的经济问题,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有所准备,尽可能做到免于恐慌。■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