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影响与应对策略:最美好的期待、做最坏打算、最长期的准备
中国房地产报 / 2020-02-06 17:39:17
2003年SARS疫情期间,开发商、中介机构各项活动纷纷取消,看房者明显减少。但2003年楼市正处于快速扩张的起步期,4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仍同比增长46.6%。在“抄底”心理作用下,SARS疫情重灾区山西省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46.5%、253%,天津市房屋成交面积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1.3%、30.9%。2003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房地产业增加值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同年8月,中央确立了房地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但是,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与2003年天差地别,房地产行业遭受疫情冲击后影响更加严重,难以直接用SARS疫情期间走势作为参照。
1月26日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向会员单位并全行业发出号召,“暂停售楼处销售活动,疫情过后再行恢复”。同时号召物业管理企业、住房租赁企业协助抗击疫情。据中国房地产报不完全统计,至2月3日已有重庆、成都、南昌、福州、昆明、南京、苏州、杭州、广州(部分楼盘)等60余个省市暂停开放商品房售楼处,29个省区市发布延期开工通知。其他地区也有许多开发商自发关闭售楼处。
1.行业影响:近期企业分化加剧、全年板块分化明显
1月时值商品房销售淡季,受疫情影响,各地新房、二手房销售基本停摆,房地产中介机构多数歇业。据克而瑞统计,截至2020年1月末TOP100房企单月实现操盘口径销售金额5097.05亿元,百强房企整体业绩规模较去年同期降低近12%。1月链家18城二手房成交量环比下降38%,较去年春节期间29.8%的降幅显著扩大。照此趋势,1季度全国多数城市商品房销售可能将大幅下跌25%——35%(按照1月份下跌12%,二月份下跌40%——50%,三月份下跌20%——30%估测),部分城市销售量可能出现30%以上的断崖式下跌,企业销售业绩普遍明显下挫。
(1)供给端:企业分化、破产重组并购将显著增多
目前商品房供应暂未受影响,但若疫情拖延至3月后,则情况将变化。SARS期间,北京市颁布的10条紧急措施中,停止房屋装修和加强对外来民工和建筑工地防控措施使超过50%的项目施工进展受到严重影响。此次疫情发生阶段北方地区处于冬季停工期,暂对施工进度影响不大。但根据推演,疫情最早在4-5月间结束。期间,由于招工困难、原材料采购和物流难度加大、周期延长、成本提升等因素,项目施工进度必然受到影响,进而拖累上下游家装建材、建筑行业。若部分楼盘出现延期交房,或为了赶工期出现建筑质量问题,则会造成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疫情期间,本就遭受政策调控、又不属于专项政策扶持对象的房地产企业融资将遭遇更大困难,尾部中小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紧张乃至断裂风险陡增。按照经验,房企通常在前一年四季度融资,以在新年一季度现金流紧张期间维持经营、偿还债务、启动新项目。但疫情将严重影响房企一季度销售,回款现金流锐减可能造成高负债企业、代售和在建项目占款较多企业资金链严重紧张、乃至断裂。
在此局面下,房企破产重组、项目收并购可能显著增加,进一步加剧行业分化,加快向头部企业集中。
(2)需求端:不同阶段板块分化,住宅、商业走势分异
2019年多数城市房地产销售本就不景气,此次疫情更将雪上加霜,其对行业的直接冲击预计将持续到二季度。
从2019年不同板块表现看。201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59725亿元,增长6.5%;其中,住宅销售总额139440亿元,增长10.3%;办公楼销售总额5329亿元,下降15.1%;商业营业用房销售总额11141亿元,下降16.5%。商品房销售面积171558万平方米,下降0.1%。其中,只有住宅(销售面积150144万平方米)增长1.5%,写字楼(销售面积3723万平方米)和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10173万平方米)较2018年分别下滑14.7%、15%。对比供应情况,本年度房地产开发投资中,住宅投资97071亿元,较2018年增长13.9%;写字楼投资6163亿元,较2018年增长2.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3226亿元,较2018年下滑6.7%。全国房屋竣工面积中,住宅竣工面积68011万平方米,增长3.0%,办公楼竣工面积3923万平方米,增长1.0%,商业营业用房竣工面积仅10814万平方米,较2018年下滑3.9%。
疫情起始阶段,各地产板块受到的直接影响源自人员聚集和流动限制、销售和施工暂停。疫情结束,住宅地产影响将迅速解除,而商业地产回暖则仍需等待商服产业恢复。
疫情末期,各城市人员聚集和流动限制梯次解除,部分城市积累的刚需逐步“抄底”入场,住宅成交量将率先回暖,价格亦将同步企稳回升;而商服物业由于上游需求遭受影响最大、加之近年本就处于下行区间,价格、租金水平预计仍将持续下行,空置率则逐渐略有好转。
疫情结束后,为尽快恢复经济,在因城施策的政策空间内,许多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出现调整,将考验房地产调控政策导向的延续性。住宅地产可能首先受益,销售量短期显著增长,销售价格可能温和上升。为带动相关行业发展、配合加快推地、缓解财政压力,地方调控预期不会迅速收紧。而批发零售、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地产的上游需求遭受疫情最直接冲击,中小企业短期内难以恢复。为加快招商,物业租金可能下降,空置情况可能有所好转;但商业地产销售量、价仍将低位徘徊甚至负增长。
产业地产走势预计与商业地产类似,恢复周期可能更为滞后。
2.房企策略:晴耕雨读、修炼内功、提前准备下半年冲刺
疫情终将过去!面对系统性风险,房企现阶段能够主动积极应对的措施主要包括5方面:
(1)尽一切努力确保现金流,应对偿债高峰,稳定核心人力资源,确保企业生存
据华泰证券(17.930, 0.40, 2.28%)的统计,2019年房地产境内债到期量为4240亿元,月均到期量为357亿元,同比大幅提升100%。2020至2022年,房地产境内债到期量分别为4316亿元、6212亿元和3764亿元。2020年下半年开始进入偿债高峰期,连续6个季度到期量超过1200亿元。另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房企国内债到期规模为4453.51亿元,考虑到短期债,2020年房企债券到期规模还将攀升。几年前房企发行的美元债如今也逐渐到达还债时间,2020年海外债到期规模达297.86亿美元。
由于上半年销售影响、加之开发节奏放缓,房企面临销售回款减少、人力成本等投入却要不断支出的窘况,本年度维持现金流的难度急剧增高,应对策略不多。利好消息是,为更好发挥金融对疫情防控工作和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2月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预计疫情稳定后会迎来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疫情期间,房企应将维持现金流作为第一要务:一是尽力减少一切非必要支出;二是必要时可以采用员工持股方式,同时说服、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获得融资;三是争取采用疫情期间降价、赠送配套服务、线上预售方式获取一些预付款;四是借助亲情营销等方式,面向特定群体寻求定向预售;五是做通员工工作,部分年后发放“年终绩效”的企业,可尝试适度延期发放并给予未来补偿许诺;六是诚恳、积极与上下游相关企业协调,建立“命运共同体”,在货款支付等方面争取通融。七是对于确实难以维持的项目,应调整心态、及时止损,与大型房企合作开发或出售项目。
在此期间,应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团结企业全员共克时艰,特别要注意维持核心团队人员稳定性。
(2)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运用新技术加快线上销售弥补损失
风险酝酿机遇。2003年SARS疫情期间,电商平台空前发展,房地产行业门户网站迅速成长。本次疫情将再次推动我国生产、生活业态朝智能化、线上化发展,或将催生新的业态。居家隔离、人口流动减少必将推动线上消费、线上教育、在线办公、视频会议等新方式流行;在数个月的适应尝试后,可能自此改变未来的工作方式。
应对线下销售停摆的局面,谋求数字化转型的房地产企业可尝试将此次疫情作为线上销售“试验田”,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寻求精准营销投放。目前,碧桂园、龙湖、融创、金茂、华夏幸福(23.560, 0.05, 0.21%)、雅居乐、保利、华润、绿城等房企加大线上销售渠道的推广力度,通过自有平台、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进驻电商平台等多种形式,在线上持续更新和升级项目资讯、户型、图片、各类音频视频,建立销售社群,开发VR看房等功能,为客户提供提前看房选房体验。但是,由于购房线下实地调查难以完全替代,当前房企布局线上销售渠道,更多地是为疫情后的去化做宣传、蓄客,如何进行后续的客源转化是房企应该思考的问题。待疫情稳定后,房企可申请获批后逐步尝试采用预约错峰看房方式启动销售。
(3)力所能及提升企业形象、为疫情过后销售做好舆论铺垫
面对疫情,我国房企展现出极强的社会责任心,做出巨大牺牲,自觉关闭售楼处。为驰援武汉,截至2020年2月3日上午9点,据中国房地产报统计,全国共有149家涉及房地产的企业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区进行了捐款,累计金额超过20亿元,涉及恒大、碧桂园、万科、融创、绿城、华夏幸福、荣盛等上百家企业。除捐款外,多家地产、物业、公寓、酒店等企业发挥着各自的优势,为疫情区提供医疗物资、人员、医护人员住房保障,为商业中心租户减免租金等。疫情面前,有条件房企的善举借助媒体宣传,比传统广告投入更能提升社会形象,对于企业争取政策支持、未来经营销售都将产生积极效果。
(4)主打绿色健康、安全新概念,主动适应城市居民新需求
SARS发生后,北京中心城房子尤其是高层塔楼一度无人问津,而通风好的板楼、郊区低密度住宅开始受到置业者空前关注,通风好、人口密度低、环境通透的建筑受到欢迎,一些房企也曾推出“后SARS时代”的健康生态概念住宅。本次疫情无疑将再次重新定义城镇居民对城市安全、居住环境质量、配套软硬件设施条件的需求。疫情使人们对小区健康标准重视程度空前上升,对小区景观、楼盘容积率、户型设计、配套生活保障设施的需求将更高。主打绿色、健康、生态、安全概念的“新健康住宅”可能成为新的卖点和风口。在此方面,一些房企走在前列,如金茂的健康科技住宅、远洋的WELL体系认证住宅等。
同时,疫情危机也提升了居民对居住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社群凝聚力的重视程度,是物业管理企业赢得口碑、建立客户黏性、接受考验的关键期。
(5)修炼内功,调整战略,重塑企业结构、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疫情使得快节奏的房企工作难得放缓,让每个企业有机会暂缓冲锋的步伐,回顾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经营策略,对未来经营布局和重点进行及时优化,对企业内部运营管理进行反思和改进,调整部门和人员设置,为疫情过后的冲刺积蓄力量、保存体能。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