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复兴的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经济日报 / 2020-01-12 13:29:51
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新决定着文明的进步。
当古老的东方民族跨越百年沧桑,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让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这是一颗巨变的“种子”,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
从“嫦娥”探月到“长五”飞天,从“蛟龙”入海到航母入列……中国以一系列创新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创新高原之上耸立起尖端科技高峰。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中国,自信宣示: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察大势、谋划全局,作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之选
当2020年的第一缕阳光播洒在伶仃洋上,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宛如一道跨海长虹,蔚为壮观。
这片海,见证着新时代中国科技的创新传奇,亦铭记着百余年前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耻辱记忆——
自清代被“日不落”帝国的坚船利炮轰开大门,中国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回望中华民族这段苦难深重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一语揭示出历史演进中蕴含的深刻逻辑。
抓住科技创新,便抓住了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2013年9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第一次走出中南海,搬到了中关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学习主题。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
几十年来高速行进的中国,此时到了一个攸关未来的路口——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诸多全球性难题接踵而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这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强调的是创新的战略地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撬动作用’。”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眼中,正是这个“第一”的重大判断,释放了创新活力。
新思想的光芒,照亮崭新的时代。
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一次次踏入创新要素最活跃的地方。
在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强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走进张江科学城的展示厅,总书记希冀科技工作者“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
在江西考察,总书记强调“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才能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从国内考察到出席中央会议,从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到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正是中国创新发展的路径方向。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进行战略性、全局性谋划——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发展战略;
要求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成为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创造性发展;
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科技创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成为面向未来30年推动创新的纲领性文件……
正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探索规律、深化认识,构建了从创新的理念到战略到行动的完整体系,带领全体人民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历史的巧合,有时意味深长。
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新旧两条京张铁路穿越百年时空,在这里交汇:
从立志摆脱“东亚病夫”屈辱修建的“争气路”,到引领智能高铁的“先行路”,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创新飞跃。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神州大地回荡着“第一动力”的时代交响。
高铁、海洋工程装备、核电装备、卫星成体系走出国门……一个个奇迹般的工程,编织起新时代的创新版图;
科技创新“三跑并存”中并跑、领跑的比重越来越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提升至第14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
近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国内生产总值接近百万亿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赶超世界的强国梦正在实现历史性跨越。
谋篇布局,引领方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国科技事业把舵定向、指明路径,指引中华民族迸发创新活力
2019年12月27日,中国南海之滨。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借力于底部喷涌而出的金色巨焰,长征五号似离弦之箭向天而去。
同一天,上海浦东机场第四跑道。
C919大型客机106架机在此一飞冲天,顺利完成首次飞行任务。至此,C919大型客机6架试飞飞机全部投入试飞工作。
“我们的事业刚刚起步,前面的路还很长,但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懈怠,要一以贯之、锲而不舍抓下去,用前进的目标激励自己,用比较的差距鞭策自己,力争早日让我们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在蓝天上自由翱翔。”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发中心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说。
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道阻且长,但紧要处往往就是那几步。
从圆梦国产大飞机,到长征五号走出发射“至暗时刻”……这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点赞”的重大成就,折射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科技事业日新月异的面貌,见证着中国创新爬坡过坎的顽强拼搏。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改革步伐、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为我国科技创新把舵定向,指明具体路径。
这是让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的大刀阔斧——
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赢得全场热烈掌声:“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科技体制改革涉深水,向多年束缚创新的藩篱动真格;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对分散在40多个部门的近百项科技计划进行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低效的痼疾得到明显改善。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143项改革措施,为科技体制改革画出“施工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文件的出台,为科技创新工作保驾护航……
这是“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清醒论断——
2020年1月2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刊文展望新一年里科技界可能发生的10件大事,“中国建造全球第一台E级超算”荣登榜单。
E级超算即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201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协同创新展示中心,他仔细观看“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等产品展示,对核心技术的关切溢于言表。
回忆当时的场景,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主任刘光明至今心潮澎湃:“总书记的话,给了我们很大鼓励,让有梦想的人更有信心和激情投入到创新事业中!”
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促成的巨大优势——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嫦娥四号首次月背着陆,第52、53颗北斗导航卫星进入预定轨道……2019年一年间,一些领域集中力量、合理配置资源,相继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技创新捷报频传。
“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长远未来进一步作出系统谋划。
积跬步以致千里,汇涓滴而成江海。
从对科技创新领域进行长远谋划,到搭建科技创新制度的四梁八柱,再到激发科技创新潜力的一系列实招,我国科技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重温历史,几多感慨,几多壮志。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2019年5月,一辆蓝色和银色相间的子弹头列车在青岛帅气登场,未来感十足的外观让这辆高速磁浮试验样车甫一下线,便立刻成为“网红”,收获“粉丝”无数。
时速600公里、经过近三年技术攻关、成功突破高速磁浮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高速磁浮列车不仅颜值高,科技含量更高,且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2019年金秋的北京,天高云淡。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向祖国致敬》的旋律雄壮激昂。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同他们亲切握手表示祝贺。
广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在获得这份国家最高荣誉的名单中,孙家栋、袁隆平、屠呦呦……这些都是科技创新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一枚枚勋章奖章,铭记着不可磨灭的功勋,鼓舞着新时代创新者前行的步伐。
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程”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9677.93亿元;2018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5%。
从过去引进吸收再创新,到如今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这一历史性变革,彰显着中国的发展动力正向创新引擎上切换,实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工程创新的“多轮驱动”。
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一个个中国制造令人瞩目。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说:“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这是强起来的关键支撑。”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金钥匙,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要靠自己。
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人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对科学创新的最前沿如数家珍。
在前沿领域乘势而上,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勇立潮头、踏浪而行,中国的自主创新,不断开创崭新局面。
从首张月背照片到首张黑洞照片,当人类逐步打开观测宇宙的新窗口,中国科学家在这个探索宇宙奥秘的征程中,不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从“中国天眼”(FAST)到“世界巨眼”(SKA),从人类基因组测序到泛第三极环境研究,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今非昔比。
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
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中,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妙招”,也把惠民、利民、富民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当一个个有作为、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名利双收”,当一代代创新的主力军不再被“束手束脚”,当科学家成为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一个东方大国的科技天地必将群英荟萃,未来中国科学的浩瀚星空必将群星闪耀!
创新的种子已经播撒,创新的激情正在升腾,创新的中国风华正茂。
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人们清晰地看到,一个朝气蓬勃的创新中国在逐梦征程上将要跨越的重要坐标。
“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