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LPR机制改革的影响分析 详情

LPR机制改革的影响分析

中宏国研 / 2020-01-09 16:04:16
LPR机制改革的影响分析
 
1、对央行利率调控的影响。一是央行可通过“降低 MLF 利率”和“引导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在 LPR 基础上的加点”两种方式实现市场化降息。二是央行对贷款利率 调整更具主动权。过去贷款基准利率调整需由国务院决定。此次 LPR 机制改革后,央行可相对自主地决定 MLF 利率并通过信贷政策来引导 银行最终定价。三是央行可实现“结构性降息”。LPR 机制改革增加 了 5 年期以上报价利率,提供了将房地产贷款“分而治之”的手段, 同时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进行了差别化要求,避免了全面降息对房地 产市场的刺激,实现了差异化调控。四是 MLF 利率有下调空间和可能。 MLF 利率自 2018 年 4 月以来一直保持在 3.3%。在 7 月、8 月我国经济 金融数据全面回落、未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领域再现通缩迹象 的背景下,未来通过下调 MLF 利率引导市场化降息可期。
 
2、对贷款利率的影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本次改革目的在于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 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银行最终贷款利率将会有所下行。一是前 期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幅度较大,LPR 形成机制完善后,将对市场利率 的下降予以更多反映。二是打破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目前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 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 0.9 倍)设定隐性下限。LPR 机制改 革后,贷款利率的形成更为市场化,监管部门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 制将对银行进行监督,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 的行为。三是使贷款利率定价中的风险溢价部分显性化,促使银行降 低风险溢价。在新的 LPR 机制下,央行会考核各报价行的报价模型, 银行加点部分是由“风险溢价+资金成本+市场供求”构成,那么央行 就能够增强对其中风险溢价部分的引导。
 
融资身份歧视、流动性分层、信用分化等结构问题的存在使得 LPR 机制改革后的市场化降息传导效果仍受到较大制约。国企与民企融资 中的“所有制歧视”问题一直存在。包商银行被接管的风险事件标志 着银行业机构开始正式打破刚性兑付。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加之银行 刚性兑付逐渐被打破,银行与市场风险偏好明显下降,甚至存在担忧 和恐慌情绪,带来货币与债券市场流动性分层与信用分化的风险。流 动性分层体现为货币市场资金面较为宽裕,但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 机构依然难以顺利融入资金,央行向市场投放的资金更愿意外溢到风 险更低的国债市场,而非信用债市场。信用分化体现为中小银行在同 业市场短期信用利差扩大并向信用债市场传导,信用债内部出现高评 级与中低评级发行人的信用利差分化。
 
另外,银行负债成本偏高将是制约贷款利率下行的重要因素。2016 年以来,尽管基准贷款利率未再变化,但市场利率经历了先上后下的 过程,当前银行间市场利率、同业存单利率和银行发债融资利率都还略高于 2016 年的低位。预计后期央行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降准增加 廉价资金供应,在资管新规框架下,进一步引导商业银行表内表外负 债端成本有序回落,为贷款利率下行做好配套措施。但短期内表内外 负债成本下行的难度较大。一方面,对于银行而言,同业负债不能超 过总负债 1/3 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利率下行对银行负债成 本下行的传导作用;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来自银行理财 产品、结构性存款方面的竞争压力,亦导致银行负债成本普遍压力较 大。因此,无论存款端基准利率是否下调,商业银行均不得不面对金 融机构相互竞争负债规模所导致的负债端成本黏性问题。
 
3、对银行的影响。此次 LPR 改革实际上是非对称降息,只针对贷款利率,不影响存 款利率,在负债端(存款)利率不做调整下,银行净息差将被压缩。 银行业依靠高息差的固有盈利路径依赖或将被打破。在国内高储蓄率、 高准入门槛、强风险防控制度的安排下,银行业成为风险最小、利润 偏高的“金领”行业。这导致银行间的竞争不够充分,依赖较高息差 的盈利模式未得到实质优化,银行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亦参差不齐。 本次利率形成机制的变革,将逐步压低银行资产端的收益,在成本端 无法大幅转移这一压力的背景下,银行息差空间收窄将成为趋势。这 意味着银行业依靠牌照、规模,坐吃利差的旧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 也将倒逼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和信贷结构、提升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业 务水平。
 
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目前,央行只与一级交易商开展MLF 操作投放流动性,一级交易商主要是国有大行和实力较强的股份 制银行,而众多中小银行则需从一级交易商处融入资金再开展业务。 这意味着,一方面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天然较大银行要高,在新的贷 款定价机制中亦处于弱势地位,包商银行事件后中小银行同业存单收 缩,金融体系内部流动性分层明显,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的资金成本 差异或面临扩大压力;另一方面,在优质资产的竞争中,中小银行明 显处于弱势地位,这将倒逼其出于盈利压力冒险将资金配置在风险更 大、收益更高的资产上,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 增加背景下,企业违约事件频发或导致中小银行的不良率上升、金融 风险增加。因此,在与大行的竞争中,中小银行经营风险增加,优胜 劣汰或不可避免。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