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债国际化:中国实体经济最好的开源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孟凡辰】
2019年11月1到18日,我回国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海口和山西大同,和众多国内有关省市领导,一流智库朋友,高科技企业CEO以及基金投资合作伙伴等,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交流。这次回国,除了落实几个全球独特和领先的德国创新产品和服务,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对接外,还分享了自己关于全球最主要宏观经济趋势的思考和判断。
一、西方发达国家零负利率和增加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2015年欧洲央行启动了第一轮债卷购买计划,到2018年被暂停时已购买欧洲各国国债2.6万亿欧元,换言之,这一举措总共扩表向市场释放了2.6万亿欧元流动性。欧洲央行在将利率保持为零的同时,在2019年9月12日宣布重启政府债卷的回购。
10月10日,德国10年期债券利率,降为负0.53%;该日截止,欧洲央行已扩表至4.65万亿欧元。同时欧洲央行宣布,鉴于计划每月200亿欧元债券回购,将很快面临购买每国债卷不得超过33%的上限,所以提议将有关上限最晚在2021年提高至40%。根据德国经济周刊报道,欧洲央行每扩表1万亿欧元,可以帮助欧元区各国经济实现0.2%-0.8%的增长。
在德国企业存款被银行普遍收取负利率之际,美联储11月数据也显示了连续3次降息,也开始重启5400亿美元的印钞扩表计划。或许是担心其它国家会对美国印钞转移危机不满,美联储迄今仍然否认这是新一轮的量化宽松。
当地时间2019年11月4日,德国黑森州法兰克福,欧洲央行( ECB )新任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Christine Lagarde )进入欧洲央行办公区,这是她就任来第一个工作日。(@东方IC)
众所周知,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曾3次启动QE(量化宽松),总扩表约2万亿美金,帮助美国度过危机,但是同时却向全世界输出了通胀,透支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和增长。美国和西方所有发达国家,在财政严重透支和选民税负已无法提升的前提下,只剩下对储蓄直接收负利率和间接贬值这一手段,这一点大部分选民都无法理解。美国向自己的实体经济尽最大可能输入流动性,以降低融资成本。
2015年迄今,欧洲央行如此增加流动性,理论上通货膨胀不可避免,但实际情况如何呢?以德国为例,如果2015年消费价格指数是100的话,2018年消费价格指数仅为103.8,三年只增加了3.8%。考虑到德国和中国经济增长的互补性,我们接下来就以德国经济两德合并后的各类价格指数变化,说明其零负利率和流动性的增加,及其高端出口导向的全球化发展模式和对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
1991年到2018年,能源价格的增长是德国经济能被有效化解的最大的负面因素之一,电力价格增加了117%,各类(进口)油气价格上涨为119%,其它上涨价格品类,药品116%,住房租金87%,装饰品/手表71%,面包/谷物56%,牛奶/蛋制品47%,旅游出行48%,啤酒47%,电话通讯43%,书籍42%,汽车36%,家具照明31%,鞋类30%。
消费价格指数下跌的有两类,它们是电视机/收音机-75%,家电-12%。考虑到德国这段时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近翻番,即增加了约100%,所以赚到收入超量增长的是被美英法主要掌控的能源、电力以及医药供应;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得以依赖的市场领域,其价格指数上涨皆远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长。
换言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主要以出口发达国家为导向,在买单超额收入增长的能源电力和医药行业暴利的同时,直接承接了其它所有制造业通货膨胀压力的转移,已经并将继续为西方国家流动性的泛滥买单。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