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银行金融服务下沉已成为重要趋势 银行业转型更接地气 详情

银行金融服务下沉已成为重要趋势 银行业转型更接地气

经济日报 / 2019-11-08 11:41:07
近年来,银行金融服务下沉已成为重要趋势。今年上半年,银行业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6.82%,比2018年全年的平均利率下降0.58个百分点。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效弥合了横亘在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鸿沟,成为助推银行信贷业务转型的“利器”,更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的需要。
 
从青睐大企业到深耕小微企业,再到“想方设法”将小微金融服务主动“送上门”,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在我国金融业中体量占比最大的银行业的“转型”轨迹之一。
 
除了客群转型还有科技升级、产品升级、还款方式创新……近年来,金融业的转型“组合拳”频频登场。
 
经济日报记者获悉,浙江省目前正推进“伙伴银行”建设,引导银行深入“小微企业园”,逐户摸排、精准对接,原则上同一小微企业园对接服务银行3家至5家。
 
转型和创新为的是“以进促稳,以稳应变”。金融说到底是服务业,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围绕实体经济新变化、新情况,金融业也必须实施相应转型。
 
小微金融服务“送上门”
 
作为大型银行代表,中国工商银行日前披露了一组数据:截至2019年6月末,该行普惠型小额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301亿元,增速超40%。这意味着,工行已超前、超额完成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1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的目标。
 
与此同时,监管数据显示,从量上看,仅今年一季度,5家国有大型银行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就已完成了年初制定信贷计划的55.31%;从价格上看,今年上半年,银行业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6.82%,比2018年全年的平均利率下降0.58个百分点,其中,5家国有大型银行的平均利率为4.87%,比2018年下降0.66个百分点。
 
反观七八年前,人们却习惯于“银行偏爱垒大户”这一曾长期存在的现实。究竟哪些因素促成了以上转型?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归根到底是实体经济的现实发展需求。
 
小微活、就业旺、经济兴。小微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左右的技术创新、80%的就业岗位、90%以上的企业数量。多位国有大行负责人均表示,小微企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和引擎。支持好、发展好小微企业,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挑战,实现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解决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此外,目前大企业的资金比较富裕,不太缺钱,这时如果再放贷款,它可能就要拿着这个钱往外投,偏离实体经济去套利了。”某国有大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说,加之近年来银行做大企业业务的利润空间也愈发狭窄,因此,金融服务下沉已成为重要趋势。
 
数字技术成“转型利器”
 
值得注意的是,仅有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银行的业务转型需求还不够,真正让小微金融服务“落地生根”的核心在于数字技术的突破及运用。
 
“数字技术解决了信贷业务转型的两个痛点。”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说,一是如何有效、低成本地触达小微客户;二是如何有效识别信用风险。
 
“金融机构以前做普惠金融,靠的是线下的客户经理,一个经理最多同时为80个贷款企业服务,那时候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天天骑着自行车到处跑,累得团团转。”余文建说,再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数字技术没有成熟运用之前,金融机构有两大难,一是很难对缺乏抵质押物的小微企业做出信用评级,二是很难监测企业把贷款用在了何处。
 
值得欣喜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让以上两个痛点得到了大幅缓解,成为助推信贷业务转型的“利器”,突出体现在风险识别领域,有效弥合了横亘在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鸿沟。
 
“小微企业缺少资金,需要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但最大的问题是,小微企业往往此前没有贷过款,缺乏信用数据,同时又缺乏抵质押物,金融机构不了解它。”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说,因此,要想办法把贷款没有发生的、非贷的有关个人和企业信息集合起来,作为“替代数据”。
 
万存知表示,“替代数据”可分为四类。一是注册登记信息,如个人的身份信息、企业的注册登记信息等;二是资质信息,如借款人的学历、工作单位、职务头衔以及企业的建筑资质、安全生产资质、特许资质等;三是行政管理部门或行政司法机关的处罚信息;四是社交行为信息,目前该信息多由电商平台、社交网站、房屋中介、搜索引擎等机构通过技术手段采集,尚未完全规范化。
 
“根据央行的调研,通过替代数据服务,普惠人群申请贷款的获得率能达到24%,而一般情况下只能达到10%甚至更低。”万存知说,除了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银行还能根据替代数据判断企业的经营情况,有效实现风险控制。
 
金融产品体系“迭代创新”
 
在客群转型、技术升级的基础上,金融业转型的最终落脚点是金融产品体系的“迭代创新”,即如何研发出适合小微企业的、个性化的金融产品。
 
“小企业申办最多的是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各家银行给的期限多为1年。但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往往不能完全匹配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和回款周期。”杭州市萧山区某汽配企业负责人说,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无奈的操作,如“短贷长用”“倒贷转贷”。
 
据了解,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北京、浙江等地正在开展金融产品转型,探索“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服务,具体可分为3种模式,即中期贷款内嵌年审制、中期授信内嵌预审制、循环式。
 
其中,通过内嵌年审制、预审制,银行机构每年对贷款情况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持续使用贷款资金,贷款实际使用期限最长可达3年;在循环式模式下,企业可在3年内多次提取、随借随还、循环使用贷款额度,既能及时匹配资金需求,又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目前,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正在大力推广“营运资金贷款”产品,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已设计开发“年审贷”产品,宁波银行杭州分行正在着力推动“转贷融”业务,浙江省农村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推广“循环式”信贷产品。
 
与此同时,近年来,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纷纷统筹信贷和非信贷业务,旨在从单一的“信贷服务商”转变为“综合金融服务商”,尝试以“股权+债权”“商行+投行”的模式,提升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
 
“工行北京分行已成功参与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旷视科技’的最新一轮股权融资,在发放营运资金贷款的基础上,通过商行带动投行,实现了商投互动业务落地。”工行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说,该行后续还将积极参与企业的多项投行业务,进一步深化银企合作。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