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详情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中国外汇 / 2019-11-07 14:27:00

负利率的理论背景

 
从传统货币理论的角度出发,1896年,费雪最早提出了“零利率下限(Zero Lower Bound)”。他指出,如果一种商品可以无成本地持有,那么以这种商品计价的利息就不能为负。这就意味着,如果持有货币是没有成本的,但将货币借出却收到负的利息,那么没有人愿意将货币借出,而是相反会持有现金。而根据经典的IS-LM模型,在超低利率环境中,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财政政策的效果将被强化,而货币政策将无法奏效。然而,如伯南克(Bernanke)等学者关于量化宽松政策有效性的论证,却得出了与IS-LM模型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量化宽松在超低利率时期能够通过政策期限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以及信号效应三种方式刺激经济增长。
 
与伯南克等学者的想法类似,负利率实质上打破了货币理论框架中流动性陷阱与“零利率下限”的限制。按照传统货币理论,当名义利率下降至0以后,理性人将倾向于持有现金,货币当局也难以再通过继续下调利率的方式刺激投资,货币政策将面临失效。但日本、欧元区等经济体,由于其政策利率已达到零利率,而经济增长与结构性通缩仍在持续,因此央行通过采用进一步下降利率至负区间的非常规货币工具,试图进一步刺激需求。
 
在实践中,负利率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对于必须在央行持有资本以满足监管要求的银行而言,负利率成为了一种“税收”;另一方面,若银行惧怕信誉受损与大规模提款等后果,而拒绝将负利率进一步转嫁,则负利率刺激信贷的效果将极其有限。不过,在欧央行实行负利率进入第五个年头之际,近期德国第二大合作银行柏林大众银行(Berliner Volksbank)对单笔超过10万欧元的存款开始实行0.5%的负利率,瑞银(UBS)与瑞信(Credit Suisse)则宣布,将对存款余额超过200万瑞郎的个人和商业客户收取0.75%的年费。伴随银行转嫁负利率的大幕徐徐拉开,欧央行刺激信贷的“水”已有了通过金融机构传导至实体经济的迹象,但欧元区负利率实验的最终成效仍有待后续观察。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