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红旗文稿》 / 2019-11-03 12:45:22
作者: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江宁
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根基,我们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为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考察时强调:“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经济不能脱实向虚。要扭住实体经济不放,继续不懈奋斗,扎扎实实攀登世界高峰。” 实体经济体现了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失去了实体这个经济增长“发动机”,会陷入经济增长失速、产业空心化、国际竞争优势下降、贫富差距拉大等陷阱。美国及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进行了深刻反思,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着力重振本国工业,重塑全球竞争优势。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也是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更是国家间竞争比拼的基础实力、抵御经济危机的重要支柱。因此,发展实体经济是稳增长的基础,实体经济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根基,是市场经济得以稳定运行的最广泛基础,是财富创造的真正源泉,在国际竞争的范畴来看,对工业、实体经济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
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为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变化,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就要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重点工作任务,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大力发展与实体经济相协调并能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虚拟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的全面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大改造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发达的实体经济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可靠保证。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创新驱动器,在维持经济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中坚作用。纵观中外,那些实体经济所占比重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就业比较充分,经济的稳定性比较强,不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是实体经济中的中小微企业,他们充满活力对缩小收入差距、保障民生和提高居民收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才能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只有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政府才能不断扩大税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政府的转移支付和对于公共产品的供给力,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
坚持正确战略选择,让实体经济阔步走向更健康的发展阶段。实体经济水平越高,经济实力就越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越强,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硬道理。当前,我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能否实现关键的一跃,就看实体经济发展得如何。转型必然伴随着阵痛,困难阻碍在所难免,唯有坚持正确战略选择、坚定迈过必过之坎,才能阔步走向更健康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要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要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整合产业结构、培育产业集群、突出创新引领,促进智能设备制造和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加强科技前沿领域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挺起创新的脊梁,才能为实体经济壮骨健髓。当前中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因此要培育人才高端团队,加大对科学前沿领域高水平人才、高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团队的培养、支持力度;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清除人才管理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市场规律促进科技人才良性有序流动;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建立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实施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个性化、品牌化、高端化改造,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智能化发展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重塑了全球产业链分工,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的新动能,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产业网络化、数字化在我国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催生万亿美元的市场,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需要协同发展的综合体系,不断完善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法律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做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切实强化要素保障,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是适应经济形势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加快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依靠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全面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创新传统金融,大力发展新型金融,做大做强要素市场和运营平台,让金融真正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健全金融体系功能,完善金融市场结构。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广覆盖、具有影响力、服务能力更强、适用对象更广的发达金融服务的金融市场对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至关重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立足实体经济,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各级股票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和金融租赁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引导资本流向那些发展前景较好的优质实体企业。
规范金融机构治理失范,加强金融监管。要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在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的同时,监管层在加强机构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也不断加码。首先需要推进立法建设,完善顶层设计,以形成法律体系;其次应该重塑监管理念,完善监管协调机制,促进监管协同;另外,要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抓住主要矛盾。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