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国有经济的三次转型--中国国有经济70年改革发展规律研究
2019-10-05 00:12:59
新中国70年国有经济的三次转型
---- 中国国有经济70年改革发展规律研究
李锦 孙方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来的70年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国有经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次转型。大体上经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大时期,经过建国初经济恢复、私营企业改造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资监管体制完善与经济新体制全面磨合与深化阶段的艰苦探索。在实践中,形成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社会主义基石作用、国企民企相辅相成、现代化发展主线、改革动力、投资扩张和压缩牵动、综合平衡方法、螺旋式发展的等规律与基本经验。
这是首次从中国国有经济角度对70年改革发展阶段划分,在前人研究上做出新的归纳与概括。全文从新中国国有经济来源起,扣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一主线,介绍两种经济体制的磨擦在震动中前进情况,系统总结新中国70年国有经济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和失误教训,为中国国有经济改革发展提供探索性研究。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段话正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中国的国有经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起步的。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66.1元。经过70年的发展,到了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90万亿元,人均收入已经达到64520元。GDP占世界总量由二十二分之一增加到六分之一,这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顶梁柱”的国有经济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经历了哪些改革历程,积累了哪些经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做一个总结,认识发展阶段,对规律性的东西有个清晰的结论。
中国的国有经济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划分基线。此前29年为以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计划经济时期,此后开始转变为多种经济并存和市场经济发展时期。伴随中国经济政治形势变化,中国国有经济增长呈现多次“之”字路与经济体制演变的“之”字路径,在这个螺旋式上升过程中,显示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基本规律与理论。
中国国有经济起源与三次转型
1949年,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后面临的是国民经济千疮百孔,生产萎缩局面。由1840年以来形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是中国国有经济的背景与基础。中国国有经济的来源,初始来源主要是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 公有制经济,极其微弱。建国后一是对旧中国经济的没收与改造,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项目建立。对旧中国经济的没收与改造,包括没收外国资本在甲午战争后的在华企业,没收依附于英美迅速聚敛巨额财富的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赎买与改造;在革命根据地内个体经济基础上组建的合作的经济,也是组成部分。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项目建立,中国国有经济的经济基础才得以形成。
从中国国有经济体制看,经济形态经过艰难探索,多次呈现“之”字路径,总体来看,实现三次大的转型。
第一次大的转型,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改造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略)
第二次大的转型,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改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进入计划经济体制。(略)
第三次大的转型,将计划经济体制改造为市场经济体制,这场转变显得艰难而持久。(略)
中国国有经济70年的三次大的体制转型实践启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国有经济前进的动力,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中国国有企业总是处在对困境的突围之中,作摸着石头过河的努力。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中国国有经济正是因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基础上,这条路走不通便走那一条路,及时回答时代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影响力、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开辟中国国有经济发展新境界。(未完待续)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