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会议精神深度解读:新一轮化债政策将助力地方减负化险、稳盘释能
课题组 / 2024-11-20 16:33:37
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会议明确了“6+4+2”12万亿化债新政,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加上此次会议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同时,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此次一揽子化债方案针对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加大、融资能力受限的现实问题,作用直接、靶向准、力度大,将有效助力降低地方债务风险,减少利息支出,缓解地方“燃眉之急”,对地方政府腾出空间更好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谋划实现地区中长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新一轮化债政策的重要意义
9·26政治局会议释放积极信号,传递出稳增长、稳预期的重大决心。9月下旬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密集出台,带动市场预期逐步改善,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正在显现。此次推出近年来力度最大化债举措,针对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加大、融资能力受限的现实问题,缓解地方“燃眉之急”,将有效发挥“降风险”“稳增长”“释动能”等多方面重要作用,对地方政府腾出空间更好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谋划实现地区中长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降风险:以“时间”换“空间”化解地方债务压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万亿元、隐性债务14.3万亿元,部分地区债务压力尤为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受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需不足等因素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税收、土地等财政收入下滑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扩大等多重因素影响,地方隐性债务压力上扬,结构性、区域性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稳妥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此次方案的实施,将为地方政府腾挪出资金空间和降低债务利息负担。一是债务置换实现了部分隐性债务显性化,推动隐性债、法定债“双轨”管理向全部债务规范透明管理转变,更加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更有利于控制和管理地方债务风险。二是以利率更低、周期更长的政府债券置换举债成本高、周期短的隐性债务,以时间换空间降低风险。三是债务置换也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落实减税降费,部分地区“乱罚款乱收费”等现象将明显缓解乃至杜绝,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
本文刊登部分,报告订阅咨询:010-86390675 18618293457(同微信)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